樊振东,在最近的一场焦点之战后,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言语,比他刚才翻盘的比分更让人心神不定。 他刚打败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对手,这本该是属于胜者的时刻。记者递上话筒,他却称那位被自己击败的人为“绝对的领军人物”。一句话,没带一丝犹豫。 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谦虚。也不是单纯捧人那么简单。到底是他想讨好谁,还是根本无意低头?有些人会疑惑,这样的表达,是扮猪吃老虎,还是借势卸下重负? 他好像,顺手就把“我是冠军”的包袱,全甩给了对面。 采访席上一脸轻松,哪有一点紧张的样子。退回到挑战者的位置,比起冠军,挑战者的世界反倒更自由。赢一点是赚,输,无非本该如此。不是所有人都敢把压力往外推,可他就这么干了。 比赛第六局0-4落后的时候,他为什么能脸上没一丝慌张?镜头拉近,额头也没见汗。其实,他根本不在乎这一局能不能扳回来。他心里没那个包袱。 赢到最后,也没人真敢说,他从来没怕过。只是,他怕的不是输给别人。而是怕输给那个背着包袱、不能喘气的自己。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很多次比赛后,主动提到的都是“调整心态”?看多了那些“我要拿冠军”的大道理,突然听他侧着身子,把所有称号和身份全都撕扯下来,倒显得真实。 我们这些看着比赛起起落落的人,早已经习惯了“必须赢”,可他连上场都轻装。 别再说顶级运动员都是天赋使然。踩在聚光灯下的那种孤独,别人看到的只是奖杯和排名。他自己倒是能把一切头衔撕个干净。有人可能不信:难道压力真的全靠扔?可现实里,大多数人连喊出口的勇气都没有。 他不是没压力,但每次比赛之前,他都像把自己归零。可能前一场还在失落,这一场就已经蓄满劲头。看他落后、再追平,动作既果断又带点犹豫,细节处其实藏着反复的心理斗争。 有的球员赢一场就上天,输一局阴云压顶。他却总是云淡风轻——或者,因为早已背负太多,最后干脆装作什么都不背。是不是有点鸡贼?仔细想来,这招换到赛场外,谁又能学得来? 反过来,有些行家说樊振东这幕,就是高阶的心理战术。你掂量他的话,能体会到“狩猎”的快感——并非为赢了谁,而是像猫捉老鼠,一场以下克上的游戏,随时松开一口气。管理心理的人才会清楚,头衔真的没什么用。有本事的,只会把自己当作“挑战者”。 要是别的运动员每次都说“前面的都是前辈”,还真有点虚。但是樊振东把“领军人物”这样的话送对手,反而让自己站回了原点。难道不是自己给自己松绑的最好办法? 所以比赛的胜负,不过是一场心理戏。坐在电视前看的普通人,平时被什么“身份”“头衔”压得直不起腰?但谁敢像他这样,把包袱一件一件卸下来?说到底,他不是和对面打,而是跟自己脑子里的“樊振东”拼命。 想了想,我的观点挺简单:有时候,扔掉一点包袱,反而更容易赢。不服气吗?那改天,你试试在现实当中,把“必须要赢”的心放轻松点儿。 或者说,这套招数其实也挺悬,谁知道下次会不会翻车?冠军和挑战者之间,就差这点心气。 有点不明白,如果每个人都敢这样放手一搏,会不会都能赢一次?你觉得,心理包袱真能说不要就不要了?讲真,有人敢现场试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