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作为中巴合作的核心工程,CPEC本来该是拉动巴基斯坦经济往前跑的“发动机”,可偏偏因为治理层面乱糟糟的,内部还总互相牵扯消耗,不少项目硬生生停在了半路上,到手的发展机遇就这么白白溜走了,这事儿得从几个关键项目的实际遭遇慢慢说开。 最让人揪心的就是瓜达尔港项目。 这个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深水港坐落在俾路支省,当初规划的时候,本来是想把它打造成连接阿拉伯海、中国西部还有中亚的区域贸易枢纽,不管是货物运输还是区域合作,都该是个香饽饽,可现实推进起来却满是磕绊。 问题的根子就出在当地复杂的治理环境上,俾路支省向来是巴基斯坦中央和地方利益争夺最激烈的地方,部落势力盘根错节,俾路支族和普什图族各自占着一片区域; 俾路支族掌控着当地大部分土地,但社会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普什图族则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两族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想拧成一股绳做事特别难。 更让人头疼的是,当地一些民族分离武装总在项目周边搞骚扰袭击,安全隐患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剑,不仅让建设进度一慢再慢,就连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都处处受限制。 伊克巴尔自己也提过,想把瓜达尔港建成“智能港口”,可这些摆在眼前的障碍不解决,再完美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落不了地。 比瓜达尔港更让人遗憾的,是卡拉奇—罗里铁路(也就是ML-1铁路)的改造项目。 这条全长1800公里的铁路,本来是CPEC里的核心旗舰工程,相当于巴基斯坦全国物流运输的“主动脉”,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俾路支省雷科迪克铜金矿的出口运输——矿场里挖出来的铜金矿,得靠这条铁路运到港口才能卖出去。 当初规划的时候,这个项目预计投资大概20亿美元,单是南部那500公里的核心路段,要是能顺利改造完成,就能大幅提升整个巴基斯坦的物流效率,不管是运货物还是送旅客,都会方便不少。 可谁能想到,从2015年开始,就因为融资模式的谈判一直谈不拢,各方意见迟迟达不成一致,这个项目硬生生被搁置了十年。 一直到2025年8月,巴基斯坦实在等不起了,只能转头去找亚洲开发银行(ADB)谈判,让他们牵头组建国际财团来解决融资问题,还得通过国际竞标找承包商来接手。 这么一来,相当于把原本该属于CPEC框架内的合作机会给让了出去。 虽说巴方官员后来强调,这事事先跟中方沟通过,但这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巴基斯坦决策效率太低、内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正是伊克巴尔所说的“治理不善”最直接的体现。 这些项目卡壳带来的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从经济层面来看,ML-1铁路迟迟不通车,就算雷科迪克矿拿到了亚洲开发银行4.1亿美元的融资支持,顺利开采出了铜金矿,也没法高效地运到港口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手里的资源优势变不成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这对急需提振经济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 能源领域也是一样,虽然CPEC已经帮巴基斯坦新增了8000兆瓦的电力产能,之前严重的缺电难题得到了缓解,可还有不少后续的能源项目,因为地方审批环节卡壳,推进得特别慢。 这就导致巴基斯坦的工业生产时常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困扰,想吸引外资来建厂、扩大生产规模,也因为能源保障跟不上而错失了不少机会。 而内部消耗带来的伤害,比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隐蔽,却也更致命。俾路支省的部落矛盾,不光让当地的CPEC项目推进受阻,还让中央政府的治理政策很难真正落地。 部落头人的利益诉求和联邦政府的发展规划,常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一些基建项目涉及到部落的土地权属问题,双方谈来谈去,好几年都没个结果,项目只能一直拖着。 更严重的是政治层面的反复无常,不同政党上台执政后,对CPEC项目的态度常常会发生波动,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这就让中方企业心里没底,有时候不得不暂停投入,就怕遇到“换个政府就换一套政策”的风险,毕竟企业投资都是想长期稳定发展,没人愿意冒着政策变动的风险盲目推进。 伊克巴尔在谈到CPEC第二阶段发展时,也提到了要打造“民生走廊”“创新走廊”等五大方向,可要是这种内部消耗的问题不解决,这些新的规划恐怕还是会重蹈覆辙,很难真正落地见效。 最让人可惜的,是巴基斯坦错失了宝贵的发展窗口期。这几年,中国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发展得特别快,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本来借着CPEC这个平台,巴基斯坦完全可以对接上中国的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可就是因为CPEC项目停滞不前,巴基斯坦没能及时搭上这趟发展快车。 伊克巴尔公开承认CPEC没被用好,这算是戳破了一直以来不愿正视的问题,勇气确实可嘉,但承认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要怎么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