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倡植树造林,可为什么我国的大功臣,为全国贡献了31%商品木材的桉树,却被安上“亡国树”,“断子绝孙树”的恶名? 同样是桉树,在澳大利亚能和考拉、袋鼠和平共处,成了国树般的存在,在我国南方却被骂了十几年“断子绝孙树”。 这棵撑起全国31%商品木材供应的树种,一边默默给造纸、家具行业供血,一边背着“抽水抽肥”“毒害生态”的骂名,到底是树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先说说桉树在澳洲的日子。 澳洲大陆早在亿万年前就和其他板块分离开了,形成了封闭的生态系统。 桉树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考拉靠吃桉树叶过日子,消化系统早就适应了树叶里的特殊成分,粪便还能帮桉树传播种子。 袋鼠等动物也和桉树互相依存,既靠桉树遮风挡雨,又能制约它过度生长。 这种天生的共生关系,让桉树在澳洲既长得快,又不破坏生态,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生态杀手”的说法。 再看它来到中国后的遭遇。 上世纪末,我国正忙着两件大事:一是治理土地荒漠化,植树造林迫在眉睫;二是填补木材缺口,造纸、建筑行业急需稳定原料。 本土树种要么生长慢,要么存活率低,投入大见效慢。 就在这时,桉树进入了视野——它属于桃金娘科桉属,品种超过900种,只要温度不低于-5℃、高于15℃就能生长,丘陵、平原甚至贫瘠土地都能扎根,5到7年就能成材,轮伐周期比本土树种短一半还多。 引进后,桉树很快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亚热带省份铺开。 尤其是广西,1999年开始规模化种植后,种植面积常年全国第一,“中国桉树看广西”的说法也传了开来,我国也因此成了仅次于巴西、印度的世界第三大桉树人工林种植国。 那些年,超市里的纸巾、学生的作业本、家里的家具,价格都因为桉树的存在保持亲民,不少南方山区的农户也靠种桉树赚了钱,脱了贫。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骂声就来了。 有人说桉树林下寸草不生,是“抽水机”“抽肥机”,有人说它释放有毒物质,是“毒树”。 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罪魁祸首不是桉树,而是急功近利的种植方式。 看到种桉树赚钱快,不少种植户把桉树苗种得密密麻麻,一棵挨着一棵,完全不顾光照和养分需求。 砍完一批马上补种,不给土地轮休恢复肥力的时间。 桉树本身对水分、养分需求旺盛,遇上这种“掠夺式种植”,土壤自然被快速透支,林下草木难以生长。 生态链的破坏也跟着来。 桉树生长时会释放一种特殊气味,我国本土的鸟类、昆虫不适应,纷纷迁走。 单一树种的桉树林没了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南方山区雨水多,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的风险也增加了。 这些问题出现后,没人反思种植方式,反而把所有责任推给桉树,“亡国树”的骂名越传越广。 其实这种“物种背锅”的事,早就发生过。 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引进我国,因为花期长、观赏性强,一开始在公园、绿化带广泛种植。 可由于缺乏科学管控,它的根系疯狂蔓延,挤占了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周边草木枯死,慢慢变成了“生态入侵物种”。 后来经过林业部门人工清除、化学防控,才控制住局面。 桉树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样,本身有实用价值,问题出在人类的盲目种植和管理失当。 如今,情况终于变了。 种植户们不再单一栽种桉树,而是把它和本地的松树、樟树、杉树混种,让林地恢复生物多样性。 采伐完桉树后,会及时播种固土的草本植物,给土地留1到2年的休养生息时间。 现在再走进桉树林,地面上长出了杂草,枝头能看到小鸟,曾经的“寂静山林”又恢复了生机。 回头看桉树的起起落落,最该反思的其实是人。 它在澳洲是共生树,在中国被骂“亡国树”,树本身从来没改变过,变的是生长环境和人类的管理方式。 急功近利时,就无节制索取,出现问题时,就盲目指责,直到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才找到共存之道。 说到底,可怕的从来不是桉树这种没有主观意识的植物,而是人类的短视和贪婪。 任何物种都有其生存规律,任何自然资源都经不起无节制透支。 桉树的争议不过是提醒我们:与自然相处,既不能盲目利用,也不能一味否定,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规划,才能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守住生态底线。 这棵被误解多年的树,最终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人心的浮躁,也教会了我们平衡的智慧。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