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诗曼花2760万在香港买90平房子的消息,把买房的和没买房的都整沉默了。 换算下来,每平近30万,搁内地,这笔钱够在二线城市拿下带花园的独栋别墅,还能余下大几百万买辆豪车。可在香港,只能换个刚够一家三口住的三居室,连转身都得留意别碰着家具。 这哪是买房,分明是买“生存资格”。普通人在香港攒一辈子钱,可能连个阳台都买不起。佘诗曼这种级别的明星,都得掏出近三千万才敢安家,更别说那些挤在“劏房”里的家庭——十几平的空间隔出卧室、厨房、卫生间,转身都得侧着身子。 有人说她“没理财头脑”,放着内地的大house不买,偏要在香港挤小房子。可他们忘了,对常年在香港工作的人来说,房子买的不只是面积,更是通勤时间、资源便利。佘诗曼拍夜戏到凌晨,住得离片场近半小时,就能多睡半小时,这“半小时”的价值,不是内地别墅的花园能换的。 说到底,房子这东西,从来不是单纯的“越大越值”。在香港,它是身份的象征;在内地,它是安全感的载体。佘诗曼花三千万买90平,和普通人花三百万买120平,本质上没区别——都是在能力范围内,给生活一个安稳的落脚点。 只是这差价看得人心里发堵。同样的钱,有人住成了“蜗居”,有人住成了“庄园”,不是谁傻谁精明,不过是“在哪生活,就得按哪的规矩来”。你说,这算不算是另一种“人生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