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专业捕蛇人表示:多数人都不知道,一旦蛇进入冬眠,可能就会成

非常盘点中 2025-11-17 11:24:31

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专业捕蛇人表示:多数人都不知道,一旦蛇进入冬眠,可能就会成为老鼠的盘中餐,哪怕被吃掉也不会苏醒。 蛇属于冷血动物,身上没有像猫狗那样的皮毛保暖,体温全跟着外界温度变。天热的时候它活跃,可一旦气温降下来,它的身体机能就跟着衰退。 等到气温降到15℃左右,蛇就不怎么吃东西了,开始到处找地方准备冬眠;温度跌到6到8℃,它就彻底不动了;要是降到两三度,整个身子就陷入麻痹状态,跟瘫了一样;要是气温跌破零下五度,它体内的细胞都会结冰,直接就冻死了。 大连蛇岛的蝮蛇最懂这种绝望,夏季它们盘踞枝头,老鼠路过就闪电出击,吞下一整只田鼠不在话下。可当海风裹挟着零下10℃的寒流袭来,这些“空中猎手”体温跌到3℃,浑身僵硬得像根冻僵的水管。 岛上的褐家鼠嗅觉比雷达还灵,顺着石缝里的蛇腥味挖进去,三五只围上来啃食蛇头。去年科考队在蛇岛发现,67%的冬眠蛇洞留有鼠啃痕迹,最惨的一条黑眉蝮蛇被啃掉半截尾巴,冻土里只留着半凝固的血痂,它甚至没力气在被咬时抽搐一下。 这不是个别案例,南京红山动物园曾发生过“鼠逆袭”事件:饲养员给冬眠的大王蛇投食小白鼠,结果保温箱里的蛇冻得纹丝不动,小白鼠反倒啃穿了蛇腹鳞片。 监控拍下惊悚一幕:三条白蛇蜷缩在角落,身上爬满吱吱叫的老鼠,伤口渗出的血在木屑里凝成红点。兽医解剖发现,这些蛇的毒腺在5℃以下完全停止分泌,连自保的毒液都挤不出来。 蛇的“冬眠劫”,本质是体温的囚徒困境。作为没有皮毛的变温动物,它们的代谢率随气温波动:15℃时食量减半,8℃彻底停食,3℃时神经末梢全部罢工。 老鼠们可不会错过这场“冬日盛宴”,以东北亚种褐家鼠为例,它们能在-20℃繁殖,冬季需要比平时多30%的热量。大连蛇岛研究所跟踪发现,冬眠期的蝮蛇占褐家鼠冬季食谱的42%。 这些啮齿类进化出“蛇肉吃法”:先啃蛇眼破坏视觉神经,再撕咬七寸阻断脊椎,最后从泄殖腔掏食内脏。整套流程比庖丁解牛还熟练。更绝的是,老鼠会集体封堵蛇洞,用碎土堵住逃生路线,像吃自助餐一样轮流啃食。 当然,蛇也不是完全坐以待毙。群居冬眠是它们的生存智慧:山东崂山曾发现一个容纳127条赤链蛇的洞穴,蛇群中心温度比洞外高4℃。但这种“抱团取暖”怕遇上鼠群突袭。 2020年青岛黄岛区,村民在采石场发现23条冬眠蛇被啃食,现场散落着鼠毛和蛇鳞,显然是十几只老鼠围猎了整窝蛇。“蛇堆最外层的先被咬,里面的冻得分不开,最后全成了鼠粮。”参与清理的林业站老周说。 最残酷的是能量守恒定律,蛇冬眠前要暴食两个月,把体重催肥30%,这些脂肪既要扛过120天的消耗,还要应付中途被吵醒的“意外开支”。 安徽黄山的科研监测显示,冬眠期被老鼠攻击过的蛇,苏醒时体重比正常蛇少18%,其中43%熬不过开春的第一次蜕皮。就像被啃过的苹果,即便没当场腐烂,也注定熬不到下一个秋天。 这就是自然界的黑色幽默:进化1.3亿年的蛇类,至今没能破解“冬眠死循环”。不躲会冻死,躲了可能被吃掉。去年冬天,笔者跟着捕蛇人老张进山,他指着石缝里半截蛇骨说:“这蝮蛇夏天刚咬死过三只老鼠,现在轮到老鼠吃它。 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老天爷早把账算明白了。”说着用树枝戳了戳冻僵的蛇尾,那截灰褐色的鳞片在雪地里纹丝不动,像段被遗忘的枯木。

0 阅读:0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