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 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想想当年1960年罗马奥运会那阵仗,多风光啊,十五个城市抢着办,光美国就有底特律、洛杉矶、纽约五个城市挤着报名,希腊雅典、巴西里约这些远隔重洋的城市也往上凑,最后罗马好不容易才拿到主办权。 那时候大家为啥抢?一来是奥运还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附加成本,二来那会儿办奥运确实能给城市长脸,基础设施升级也花不了多少钱,说白了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可现在呢?完全反过来了,办奥运成了“花大钱办糟心事”,别说抢了,能找到愿意接的城市都难。 就说2024年巴黎奥运会那回,一开始布达佩斯、汉堡、罗马都报名了,结果呢?一个个全退了,最后就剩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城市,国际奥委会没办法,只能硬把2024年和2028年的主办权一起塞给他们。 到了2032年更夸张,直接没城市申办了,国际奥委会只能自己挑,把主办权塞给了布里斯班,这哪是申办啊,分明是“指派”,说难听点就是求着人家办。 为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办奥运太烧钱,烧得没人敢接了。 咱们算算这笔账就明白了,现在办一届奥运会,可不是建几个体育馆那么简单,得修专门的运动员村、拓宽道路、升级通信设施、搞全新的交通线路,这些基础设施花的钱才是大头。 2016年里约奥运会总共花了236亿美元,光基础设施就砸了123亿,占了一半还多。2012年伦敦奥运会花了168亿,130亿都用在基建和场馆上了。 更坑人的是,预算永远是摆设,实际花费总能翻倍往上涨。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最典型,当初市长拍着胸脯说预算3亿,最后花出去15亿,是预算的五倍还多,当地老百姓靠烟草税、彩票硬是还了三十年债,那座体育场到2024年还得花8.7亿换屋顶,这“债务噩梦”谁听了不后怕。 再看近些年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了110亿,最后亏了80亿,那些新建的击剑馆、皮划艇赛道赛后全荒了,长满杂草,成了老鼠窝,直接把希腊拖进了债务危机的大坑。 2021年东京奥运会更惨,空场办赛,门票收入几乎为零,花了130多亿,最后亏了71亿多,日本老百姓上街抗议,骂政府浪费纳税人的钱。 里约亏21亿,伦敦亏30多亿英镑,本世纪这么多届奥运会,也就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算没亏,其他全是赔本买卖。你说这明摆着亏本的买卖,哪个国家愿意干? 巴赫肯定知道这些猫腻,可他不管这些,就盯着咱们中国。为啥?因为咱们2008年办得成功,场馆赛后也能用,鸟巢办演唱会、水立方改水上乐园,算是把成本收回来了点。 可他不想想,咱们那是举全国之力办的,而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大湾区就算有现成的场馆,真要办奥运,能不新建、不改造吗?巴黎为了省成本,95%的场馆都用现成的,还搞一次性纸板床,连奥运村空调都不装,就这还花了110亿,光塞纳河清污就砸了15亿,之前的基建投入还不算在内。大湾区要是办,这笔钱只会多不会少,这些钱从哪儿来?还不是老百姓的纳税钱。 更头疼的是赛后的维护,这就是个无底洞,蒙特利尔那体育场几十年了还在花钱,雅典的闲置场馆每年维护费都得不少钱,里约的奥运公园赛后成了流浪汉聚集地,泳池变绿藻池。 大湾区要是建一堆新场馆,赛后不用就是浪费,维护又要花钱,这不是给自己找包袱吗?现在大家都明白,城市发展靠的是民生投入,不是靠一场奥运撑场面,医疗、教育、养老哪样不需要钱?把钱砸在奥运上,这些民生事儿就得往后拖,老百姓能愿意吗? 你看汉堡、罗马这些城市退出申办,核心就是老百姓投票反对,大家宁愿把钱花在自家门口的路、孩子的学校上,也不愿为一场半个多月的盛会买单。现在的人早就不傻了,不会再为“城市荣耀”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牺牲实际利益。 而且现在的奥运早就不是单纯的体育盛会了,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2024年巴黎奥运会,就因为俄罗斯、白俄罗斯运动员不能升国旗奏国歌,以色列却能顺利参赛,街头全是示威的人。 美国更过分,搞个反兴奋剂法,自己的运动员却能例外,还想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全世界,用体育打压对手。 要是大湾区办奥运,这些政治麻烦肯定少不了,到时候怎么平衡?稍微不慎就得罪人,这何苦呢? 国际奥委会也知道奥运没人要了,搞了个“奥林匹克2020议程”,说要“少花钱、多用现有资源”,可这根本治标不治本,改变不了奥运规模大、成本高的本质,实在没人办了,就改成“主动举荐”,直接指派城市办,这哪是荣耀啊,分明是甩包袱。 现在巴赫盯着大湾区,就是觉得咱们有钱、有能力,能接下这个包袱,可咱们凭啥当这个冤大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