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而是一个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基辛格一辈子搞外交,经历过冷战、二战,对大国博弈门清。 基辛格的预言源于他对地缘政治的深刻把握,老爷子这辈子见的大风大浪多了,冷战时看着美苏俩超级大国掰手腕,今天你搞个导弹部署,明天我整个军备竞赛,最后拼的其实都是家底,谁先扛不住内部消耗谁先软。 二战那时候更不用说,前线打仗靠的是后方的资源补给,粮食、弹药、能源,缺了哪一样都撑不下去。所以他看俄乌这场仗,不会只盯着战场上火力猛不猛,更会算背后各国的“账本”——谁的家底禁得住长期折腾。 有人说俄罗斯受西方制裁这么久,会不会先耗干?其实不然,俄罗斯手里有个硬通货——能源。不管欧洲怎么禁,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照样能卖给其他国家,家里的粮食也够吃,就算军费开支大,好歹战争没烧到自己本土,国内基本盘还稳得住。 而且俄罗斯本来就习惯了在压力下过日子,之前西方制裁也不是一次两次,早就有应对的法子,短期内还真耗不垮。就像冬天再冷,家里有暖气有存粮,总能扛过去,俄罗斯现在就是这个情况,虽然紧巴,但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那美国呢?美国倒是有钱有武器,援乌的资金、装备一波接一波,但美国精明着呢,它不是白给。一方面,卖武器给欧洲国家能赚一笔,另一方面,欧洲能源短缺的时候,美国又把自己的液化天然气高价卖过去,等于欧洲掏钱帮美国回血。而且美国本土远离战场,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感受没那么直接,就算有分歧,也不至于马上动摇根基。再说美国的工业基础厚,军工产能也足,就算援乌消耗大,自己家里的日子还能维持,所以美国也不是最先扛不住的。 至于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比如波罗的海那几个国家,虽然喊得比谁都响,一会儿给乌克兰送点装备,一会儿发表个强硬声明,但它们体量小,掏的钱和武器也有限,就算有消耗,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更谈不上先耗干。 那老爷子说的“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其实不是单个国家,而是欧盟这个看起来铁板一块的联盟。为啥这么说?你想啊,欧盟一开始跟着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喊得挺响,可没算明白自己的命门就攥在俄罗斯手里——能源。 之前很多欧洲国家冬天取暖、工厂开工,靠的都是俄罗斯的便宜天然气,一制裁,天然气价格直接翻好几倍,老百姓家里暖气费涨得吓人,有的甚至舍不得开暖气;工厂更惨,要么因为能源成本太高被迫停工,要么干脆把生产线搬到能源便宜的国家去,这工业可是欧盟的命根子啊,这么折腾下去,经济不得慢慢垮? 能源这边还没理顺呢,援乌的压力又天天压在头上。乌克兰要武器,要资金,美国虽然给,但也盯着欧盟掏更多。德国、法国这些大国,一开始还挺积极,又是给坦克又是拨巨款,可时间一长,国内的财政就扛不住了。老百姓看着自己的生活成本涨了,税也可能要加,心里能乐意吗?街头抗议的人越来越多,执政党压力山大,有的国家甚至因为援乌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议会里你反对我、我指责你,内部先乱了阵脚。 而且欧盟内部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有的国家比如匈牙利,就不太愿意跟着凑这个热闹,觉得制裁俄罗斯伤的是自己,援乌也没好处,所以常常拖后腿。其他国家想统一行动,可每个国家的利益不一样,有的靠工业吃饭,有的靠农业,对战争的承受力也不同,你想多援,我想少出,商量来商量去,效率低得很,消耗却一点没少。就像一群人拉车,有的往前拽,有的往后拖,车走不动不说,还容易把绳子拽断。 更要命的是,美国还不怎么心疼欧盟。之前美国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说是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其实是挖欧盟的墙角——给去美国投资的企业发补贴,结果欧洲的汽车厂、电池厂纷纷跑到美国建厂,欧盟好不容易攒下的工业基础,又被美国薅走一把。欧盟心里憋屈,可又不敢跟美国闹僵,毕竟还得靠美国的安全保护,这种敢怒不敢言的处境,只会让自己的消耗越来越大。 老爷子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地缘政治里最容易垮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强大却内外矛盾多、命门又明显的角色。欧盟以为跟着美国就能占到便宜,结果把自己套进去了,能源危机、工业外流、内部分裂、财政吃紧,这些问题凑到一起,长期耗下去,可不就先扛不住了嘛。 现在再看欧盟的处境,通胀高得下不去,民众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有的国家政坛都开始动荡,这不正应了老爷子当年的预言?不是说欧盟马上就垮,而是它的消耗速度比俄罗斯、美国都快,再这么下去,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它。毕竟基辛格这辈子没白混,看大国博弈的眼光,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