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中,有一个纸条,上面有一段话,现场的人看了之后,无不惋惜流泪。 容国团1937年8月10日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海员,早年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就对乒乓球感兴趣,四岁开始拿着球拍在简陋的地方练,八岁时全家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在学校打球。十一岁转到慈幼学校,课余时间常常和同学对练,渐渐显示出天赋。十三岁因为经济压力辍学,去渔行当童工,每天扛鱼筐,工作累得要命,还染上肺结核。但他没放弃乒乓,在工联会的康乐馆坚持练习,那里成了他放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他十五岁就代表香港工联队参加比赛,展现出不俗实力。 1956年是个转折点,他对阵来访的日本世界冠军荻村伊智郎,那场比赛他发挥出色,最终赢了,瞬间在香港乒坛出名。这也让他开始认真研究发球技术,改进自己的打法。次年1957年,他在香港锦标赛上拿下男单、男双和团体三项冠军,成绩亮眼。当时香港机会不少,很多俱乐部邀请他加入,甚至国外也有兴趣,但他选择返回内地,为国家效力。跨过罗湖桥后,国家帮他治好了肺病,让他能全身心投入训练。这段经历让他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强,也奠定了他后来的拼搏基础。 回到内地后,容国团1958年进入国家队,定下三年内夺世界冠军的目标。他训练特别刻苦,每天跑万米长跑,晚上加练球技,研究对手的打法。1959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上,他从预赛打起,一路过关斩将,决赛对阵匈牙利选手西多,以3比1获胜,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消息传回国内,全国上下都沸腾了,他也成了英雄人物。1961年北京世乒赛,他作为主力帮男队击败日本队,结束对手十年垄断,拿下男团冠军。他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从那时起广为流传,激励了不少人。 后来容国团转当教练,1964年他开始带女队,那时女队成绩低迷,他主动请缨,训练风格严格,甚至推迟了自己的婚期。1965年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的第28届世乒赛上,女团决赛对阵八连冠的日本队,他坚持用两名削球手作为奇兵,这基于他对对手的深入分析,最终中国队3比0完胜,首次捧起考比伦杯。这次胜利证明了他的执教能力,也让中国女乒站上世界巅峰。他的贡献不只在赛场,还推动了乒乓球技术的革新,比如强调发球变化和全面打法。 说到容国团的家庭生活,他1959年成名后,和同为运动员的黄秀珍相识,两人1965年结婚,生下一个儿子。黄秀珍是篮球运动员,两人互相支持,但他工作忙,家庭时间少。1968年之前,他还参与了一些国际交流,推动乒乓球在国内普及。话说回来,他的拼搏精神影响深远,很多后辈都以他为榜样,训练时想起他的誓言,就能多坚持一会儿。 1968年6月20日晚上,容国团在训练馆附近的养鸭场选择上吊自杀,次日早上被人发现。现场在他上衣口袋里找到纸条,上面写着“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此外,他还留下了三封遗书,一封给家人,另外两封分别给当时的体委相关组织。这件事震惊了体育界,大家传阅纸条时,都感慨不已。他的死因经过调查,遗体几天后火化。那段时间,他遭受了不少压力,但他的名誉对他来说比生命还重要,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表达。 容国团的离世让很多人惋惜,他31岁就走了,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儿子。黄秀珍后来回忆,他平时是个认真的人,对乒乓球痴迷,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他的技术风格,直拍快攻结合削球,影响了后来很多选手。比如徐寅生、庄则栋等,都从他那里学到不少。话说,中国乒乓球从他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以前我们总是被日本、欧洲压制,但他打破了这个局面。 十年后,1978年,国家体委正式为容国团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这次平反让他的事迹重新被肯定,体育界举行了纪念活动,他的照片和成就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平反后,他的故事纳入体育教育,很多学校讲他的经历,学生们通过书籍和讲座了解他。国家乒乓球队以他命名训练基地,运动员每天训练时,看到他的画像,就想起他的贡献。 容国团的平反推动了中国乒乓球的进一步发展。1979年世乒赛,中国男队再夺团体冠军,延续了他的荣耀。八十年代,女队多次卫冕,技术上创新弧圈球和直拍横打,这些都源于他早年的基础。九十年代,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中国选手稳定拿奖牌,奖牌数领先世界。他的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印在海报上,挂在球馆墙上,激励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