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与美国驻日大使隔空交锋。 网络上的一场交锋,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当中国媒体人胡锡进用“恶毒的巫婆”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送给日本政治人物高市早苗时,一场国际级的舆论对峙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美国驻日大使格拉斯迅速下场,直指胡锡进的行为是“挑衅”,不懂“外交”的边界在哪,这一下子,事情变得有趣了,这不仅仅是谁骂了谁的问题,而是一场暴露了当今舆论场上各种拧巴现象的绝佳样本。 这件事儿怪就怪在,参与者们好像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格拉斯大使显然是戴着“外交官”的眼镜看问题,他手里拿着一把尺子,上面刻着“外交”与“挑衅”,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老胡那时候已经不当主编,就是个普通网民,他的话代表的是一种大众情绪,高市早苗公然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话刺痛了无数中国人的神经,老胡只是把大家的火气给点破了而已。 他用“巫婆”这个词,其实挺有讲究,这更像是一种说给西方人听的“黑话”,让他们秒懂这是一种强烈的负面评价,一个外交官,非要用外交圈的规矩,去管一个网民在公共舆论场的个人吐槽,这本身就是一场鸡同鸭讲。 更有意思的是,原本是两个人之间的口水仗,却被硬生生拔高到了国家层面,这事的起因是高市早苗的个人言论,这话在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连他们自己的前首相都出来表示过异议。 可美国大使一介入,性质就变了,他这个举动,无形中是把胡锡进这个“中国网民代表”的个人批评,当成了一种需要官方介入的攻击,他站出来保护高市早苗,这姿态在中国网友看来,就像是“主子在护着自家人”。 美国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在下一盘大棋,通过力挺日本盟友,实际上是想在台海问题上掺和一脚,于是高市的个人言论和胡锡进的个人回击,都被当成了国家博弈的棋子,界限彻底模糊了。 最核心的博弈,其实是对整个事件“因果关系”的争夺,谁能定义谁是第一个挑衅者,谁就站上了道义高地。 在中方看来,这逻辑链很清楚:高市早苗先拿中国的核心利益说事儿,这是“因”;胡锡进看不下去开骂,这是“果”,他的言论,不过是对挑衅的一种民间反击。 但格拉斯大使的逻辑很高明,他直接把高市早苗的那段话给“屏蔽”了,他从胡锡进的“巫婆”一词开始讲故事,把它定义为整场冲突的起点,这么一来,因果颠倒,胡锡进成了麻烦制造者。 这种操作被人批评为典型的“双标”,它背后是一种霸权思维:我的盟友可以放火挑衅,但你家的网民连骂街都不能太难听,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才是这场骂战背后最深层的问题。 所以胡锡进和美国大使这场隔空喊话,恰恰说明了,在今天的全球网络舆论场上,官方和民间的声音混在一起,个人言论能被当成国家牌来打,而事实的真相,往往屈服于谁的声音更大、谁的叙事更能说服人,看懂了这种种“不在一个频道”的现象,或许才能真正理解未来类似的国际口水仗,到底在吵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