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亚洲防务》11月14日报道,最新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正在建造的004号航母,基本可以确定是核动力航母。 卫星图像显示,大连造船厂内,两个宽度超过42米的巨型分段静静矗立,其尺寸远超福建舰的40米水线宽度。按照航母建造规律,这种尺寸的舰体往往对应着11万吨以上的排水量,而福特级航母的水线宽度仅为41米,满载排水量约10.2万吨。 更引人注目的是,厂区内新增的核反应堆装配厂房采用全封闭结构,外部设有多层辐射屏蔽,大型起吊设备也已就位——这些设施显然是为处理核动力舰艇专用模块而设计。种种迹象表明,004号并非单舰工程,而是中国核动力航母体系的开端。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5年9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被问及第四艘航母动力类型时,虽未直接确认,但提及“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等攻关突破”的表述已引发联想。 与此同时,中核研究院中标大连造船厂某船舶动力装置招标的新闻,以及卫星地图上清晰可见的“核反应堆屏蔽罩”,均成为技术突破的实证。 更耐人寻味的是,江南造船厂正在建造的核动力货船采用钍基熔盐反应堆技术,这种反应堆无需水冷却、安全性高,且钍矿储量丰富,完全能满足中国海军的长期需求。技术路径的成熟,为004号核动力航母的诞生扫清了障碍。 从设计参数看,004号航母的野心远不止于“追平”福特级。其甲板长度超过330米,舰岛尺寸大幅缩小,升降机数量虽仍为3台,但更大的甲板面积显著提升了舰载机放飞效率。 据推测,该舰可搭载超过90架舰载机,包括歼-35战斗机、空警-600预警机及无人机,数量上超越福特级的75架。 在电磁弹射技术上,中国已实现“弯道超车”:福建舰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在陆地测试中完成2万次弹射零故障,而福特级的高压交流系统每747次弹射就有10次故障,实战部署中妥善率仍未达标。若004号进一步优化技术,其日出动架次能力或将形成代际优势。 核动力系统的采用,更是颠覆性突破。传统常规动力航母需频繁补充燃料,限制了远洋部署能力,而核动力航母的续航力几乎无限,且能提供充沛电力支持电磁弹射器、激光武器等高能耗装备。 美国海军虽拥有10艘核动力航母,但其A1B型反应堆采用高浓缩铀,存在核污染风险,且大修周期长达24年,期间航母需返回船厂“开膛破肚”更换燃料。 相比之下,中国钍基熔盐反应堆采用低浓缩铀,安全性更高,且燃料更换无需切割甲板,只需抽换熔盐即可,维护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技术差异,或将重新定义“核动力航母”的标准。 004号的建造进度同样令人惊叹。卫星图像显示,其动力舱段已进入合拢状态,主机即将安装,预计2027年下水,2030年前后形成战斗力。 这一速度远超美国福特级12年的建造周期,甚至快于福建舰的5年。中国造船业的“下饺子”模式,正从常规动力向核动力延伸。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形成南北分工:前者专注核动力航母,后者改进常规动力航母,形成“双线并进”格局。 据推测,到2035年,中国海军将拥有“2核4常”的航母规模,其中两艘004型核动力航母将作为远洋旗舰,在太平洋中部、印度洋甚至更远海域持续部署,彻底改变西太平洋力量对比。 004号航母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战略需求的驱动。中国海军虽已突破第一岛链,但缺乏海外大型基地,核动力航母的无限续航能力可弥补这一短板。 同时,面对美国在航母数量与技术上的双重优势,中国选择“技术双轨制”:用成熟的常规动力平台快速扩充规模,用顶尖的核动力平台实现技术超越。 这种路径既务实又高效,正如军事专家所言:“004号的出现,将把中国海军的影响力扩展到第一、第二岛链之外,但我们的目标从不是全球作战,而是维护亚太和平。” 当004号航母划破海面的那一天,世界将见证一个海洋强国的崛起。它不仅是中国海军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海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对于这一历史性突破,你如何看待中国核动力航母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