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拥有110万个比特币,按每个币10万美元计算,他的财富

鉴清评趣 2025-11-14 12:08:13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拥有110万个比特币,按每个币10万美元计算,他的财富至少达1100亿美元。奇怪的是,“Satoshi Nakamoto”这个名字是假的,翻成中文就是“中本聪”,听起来像是随便起的一个化名。 当比特币价格在2025年11月突破10万美元大关时,中本聪账户里的110万枚比特币引发了链上分析师的激烈争论。 有人测算,若美国国税局2026年将这笔“沉睡资产”认定为永久丢失,比特币流通量将直接砍去5%,相当于给市场再来一次“减半”;也有人根据ETF每日6000枚的买入速度推算,到2026年底币价可能飙至13.5万美元。 但无论哪种剧本,那个从2011年起就再未动过的创世地址,始终像北极冰盖下的计时器,默默影响着全球玩家的心跳。 这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名字,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烟雾弹”。密码学家尼克·萨博的博客曾提前预演比特币项目,其写作风格与中本聪的邮件高度重合;三星的“SA”、东芝的“TOSHI”、摩托罗拉的“MOTO”被拼凑成“Satoshi Nakamoto”,指向跨国技术集团的阴谋论;甚至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都暗示,中本聪可能是密码朋克运动的集体化身。 但所有猜测都卡在同一个死结——中本聪的通信始终停留在电子邮件和论坛,连与他有过邮件往来的密码学家亚当·贝克都无法确认其真实身份。 真正揭开神秘面纱的尝试,往往以闹剧收场,2016年澳大利亚计算机科学家克雷格·赖特公开承认身份,却因伪造文件被英国法院裁定并非中本聪;2024年纪录片《比特币之谜》导演卡伦·霍贝克指认开发者彼得·托德,后者直接否认。 更荒诞的是佛罗里达州男子麦可·普莱姆,他在2019年因伪造文书被捕时,硬盘里3443枚比特币私钥被FBI格式化,这场价值3.5亿美元的“误操作”,最终因他入狱期间前后矛盾的资产陈述被法院驳回——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着”的人,更不会为操弄司法程序的行为背书。 这些闹剧背后,藏着比特币最核心的悖论:一个试图用数学替代中央银行的系统,其创始人必须保持绝对匿名,才能证明去中心化的可行性。 中本聪在创世区块嵌入《泰晤士报》标题“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正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精准嘲讽;他规定比特币总量2100万枚、每四年产量减半的代码,则用数学语言宣告了货币发行的不可篡改性。 这种“用代码对抗人性”的设计,让中本聪的消失成为必要——当110万枚比特币永远沉睡在特定地址时,市场反而因流通量减少获得“数学背书”的增值逻辑。 但匿名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理想,还有残酷的现实教训。麦可·普莱姆的硬盘悲剧,暴露了去中心化世界的致命弱点:私钥即所有权。 当3443枚比特币因硬盘格式化永久消失,全球已有230万至400万枚比特币沦为“数字幽灵”,占总量11%至18%。 这些遗失的比特币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躺在区块链上,让其他持有者的财富因稀缺性“略微增加”——中本聪十六年前埋下的这枚哲学炸弹,至今仍在引爆关于财产权、技术伦理的激烈辩论。 如今,中本聪的遗产早已超越个人财富。当机构投资者通过ETF每日买入6000枚比特币,当美国国税局试图用税收合规新规追踪链上地址,那个从未移动过的创世账户,反而成了去中心化信仰的终极象征。 它提醒着所有玩家:在数学构建的乌托邦里,连创始人都可以消失,但系统仍在运转。这种反常识的存在,或许正是比特币最深刻的隐喻——当信任不再依赖人性,代码就成了新的信仰。 关于中本聪的猜测仍在继续,你更相信哪种可能?是技术团队的集体创作,还是某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实验?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