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大臣嘴硬:要是能重来,我还这么干 【观察者网】当地时间11月13日,英国《卫

朴素梦想看世界 2025-11-14 18:53:30

荷兰大臣嘴硬:要是能重来,我还这么干 【观察者网】当地时间11月13日,英国《卫报》形容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是这场争议风暴中的“核心人物”,并刊登了对于他的独家专访。专访中,他声称欧盟与中国之间围绕安世半导体及其关键车规芯片供应的争端,让全球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对华依赖程度。“现在,短期内有了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话锋一转,卡雷曼斯坚称:“如果我身处同样的位置,拥有我现在所掌握的信息,我仍然会再做同样的事情。 荷兰的“接管”决定让汽车企业立刻感到压力。车规芯片一直很紧张,供应一旦卡住,多家企业生产线就得停。德国方面当时非常紧张,这不是小事。卡雷曼斯说德国部长支持他的行动,可德国企业关心的重点是供货能否恢复,他们急的是生产线不能停。 更关键的是,闻泰科技投入两亿美元在德国扩建晶圆项目,这对当地产业很重要,能提供研发和制造岗位。本来德国盼着它落地,现在因为荷兰的动作而彻底停下。欧洲希望扩大本土半导体能力,这个项目正是难得机会,结果被挡住。说实话,这种情况放在欧洲内部都会产生压力。 专访里,卡雷曼斯还提到所谓情报显示生产线将移往中国,可闻泰公开说明他们是在德国扩建,并计划增加岗位。双方的信息落差明显,这让人难免怀疑一些判断成立的基础。 事件的另一个层面,是欧洲在处理与中美关系时越来越紧绷。它想降低风险,又不希望承受供应链动荡带来的成本。这种状态其实很尴尬。荷兰的做法给供应链带来了影响,这点已经被商务部点名。中方恢复供货,是在稳定局势。谈判仍在继续,德方也希望荷兰尽快调整政策,否则供应恢复只是短暂缓冲。 卡雷曼斯接受专访时说他们本来希望低调处理,现在却是由他主动不断解释。荷兰政府正在面对巨大压力,他们希望维持立场,可又不得不承认供应链需要尽快恢复。中方明确提出希望荷兰采取行动,德方也希望问题尽快解决。双方都在等待荷兰政府的判断。 现在的局面有些像悬着一根绷紧的线。美方放缓执行规则一年,中方恢复供货,企业恢复部分运转。唯一没有动的,是荷兰的接管决定。这让事件保持在不稳定状态,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再度影响车企的生产计划。 从结果看,这次事件实际造成的压力远大于荷兰原先预期:供应链受到影响,欧洲内部的产业协调受到阻碍,和中国的合作也被拉紧。卡雷曼斯说自己重来的话还会再做一次,语气里带着一种强撑的坚定。然而如果真正回到事件开始的那一天,相信他不会再这么鲁莽。 产业是最现实的部分,生产线不会因为一句口号就继续运转。欧洲的车企、美国的供应商、中国的晶圆工厂,全都得看荷兰接下来怎么落地。眼下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利益相关者都在等荷兰政府给出下一步动作。对于欧洲来说,供应链能不能稳定下来,是最急迫的问题。

0 阅读:0
朴素梦想看世界

朴素梦想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