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上世纪60年代,刚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李兰娟,被分配到绍兴夏履公社卫生院。 彼时的基层医疗条件简陋,整个卫生院的中医科全靠一位老中医支撑。 看着老中医用几根银针、几味草药就能缓解村民的病痛,原本学西医的她心里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一次深夜急诊,一位产妇产后大出血,生命垂危之际老中医恰好外出,情急之下,李兰娟想起曾见过的中医急救方法,赶紧煎服独参汤,搭配西医输液治疗,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产妇的生命。 这次经历让她坚定了念头,要想在基层救更多人,必须打通中西医的壁垒。 没有现成的教材,她就挨家挨户打听,从村里老中医那里借来泛黄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把边角磨损的书页小心翼翼地粘好。 白天要完成繁重的诊疗工作,晚上就点起煤油灯,逐字逐句研读,遇到不懂的药名和药方,就用铅笔在小本子上做满记号,碰到懂行的人就追着问到底。 为了认清草药的模样,她利用休息时间钻进附近的山林,一边采集标本一边记录性状,有时为了确认药性,还会亲自尝试,曾因误尝有毒植物引发呕吐,苏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医书上标注警示。 短短几年里,她记下了237个民间偏方,其中18个后来被证实具有实际疗效,成了基层诊疗的“法宝”。 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她没有放下自学的中医知识,反而开始琢磨如何让中西医真正融合。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是医学界的难题,病死率高达88.1%,看着患者家属无助的眼神,她下定决心攻克这个难关。 1986年,她拿到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组建团队一头扎进人工肝技术研究。 别人研究人工肝只注重西医的血浆过滤,她却想起中医“扶正祛邪”的理念,在西医技术清除体内毒素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益气扶正的中药,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 经过十年反复试验,“李氏人工肝系统”终于问世,让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从88.1%降到21.1%,这个被称为“体外迷你肝脏”的技术,拯救了上万名患者的生命。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里,中医的智慧始终贯穿在她的医学实践中。 1972年当地爆发甲肝疫情,她在西医治疗方案中加入茵陈、栀子等中药,显著降低了病情复发率,相关临床报告被《浙江医学》收录。 2013年H7N9禽流感来袭,她带领团队5天内锁定病毒源头,不仅提出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还在治疗中融入中医辨证施治思路,两个月内就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H7N9病毒疫苗株。 2020年武汉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李兰娟院士带着“李氏人工肝系统”和改良后的“新冠清肺汤”再次奔赴前线。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她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到指挥中心,白天查房会诊,晚上还要通过手机进行远程门诊、培训一线医护人员。 遇到发烧不退、西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她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中药汤剂,碰到咳嗽不止影响休息的病人,就指导团队用中医推拿按摩穴位缓解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缩短了2.3天,重症转化率下降40%,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重症患者好转率就达到77.78%。 那些日子里,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有人劝她年纪大了多休息,她只是摇摇头,转身又走进了病房。 如今80多岁的她,依然坚持每周坐诊,诊室里西医化验单与中医脉诊垫并排摆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生命”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