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

依秋聊趣 2025-11-14 14:19:42

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过期饼干都抢不着,渴了只能喝雨水伤员躺那儿也没人管,而这场熬了这么久的拉锯战终究还是垮了。 红军城从来不是普通小镇,作为乌东铁路公路枢纽,它是乌军向顿涅茨克前线输送物资的最后门户,从2024年夏天起就成了俄乌绞杀的焦点。 俄军砸下16万兵力、倾泻数千吨炮弹,靠着六倍兵力、十倍火力优势,才在2025年11月把4万乌军压缩到6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里。但谁也没想到,这场熬了一年多的硬仗,最终以守军被活活困垮收场。 从一开始,俄军就没傻乎乎地硬冲,而是玩起了“围三阙一”的老套路,故意在西南方向留了个缺口,明着像是给守军留活路,实则是设好的口袋阵,专门等着乌军援兵往里钻。 那条缺口被乌军士兵私下称为“通往地狱的门”,仅10月26日一天就有超过200名援兵被歼灭,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直接掐断了乌军的外援念想。 与此同时,俄军改用“饱和轰炸+小分队渗透”的组合拳,先用FAB-500航空炸弹和“冰雹”火箭炮把乌军阵地犁一遍,摧毁地面防御工事,再派10到15人的战斗小组逐楼清剿,遇到顽固据点就用152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无人机更是24小时盘旋侦察,把乌军的动向看得一清二楚。 乌军虽然也想反抗,把每栋建筑都改成战斗堡垒,窗户封死留射击孔,街道布满反坦克地雷和铁丝网,还靠星链系统操控无人机反击,但兵力悬殊摆在那,防线到处都是漏洞。 俄军化整为零的2到3人突击小组随便找个缝隙就能钻进来,2025年10月底就有200名俄军分散潜入城内,找好掩体等着主力汇合,这时候乌军的包围圈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真正压垮乌军的不是正面炮火,而是被围困后的后勤崩溃,此前红军城已经被压缩到6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里,4万乌军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挤600多人,别说展开作战,连转身都费劲,原本依赖的铁路公路补给线早被俄军炮火炸断,西方援助的物资根本送不进来,城里的焦煤矿早在年初撤离时就停止生产,连基本的能源供应都成了问题。 一开始还能分到过期饼干,到最后连过期的都要抢着分,水源更是奢侈,炸弹炸断了城市水管,净化设备也被摧毁,士兵渴得没办法只能喝雨水,浑浊的雨水里混着泥沙和炮弹碎片,喝了闹肚子也只能硬扛。 医疗系统的崩溃更是雪上加霜,红军城的医院早被饱和轰炸夷为平地,剩下的医护人员要么牺牲要么被困在某个角落,药品和医疗器械早就耗尽,伤员只能躺在废墟里自生自灭。 那些断胳膊断腿的士兵连简单的包扎都得不到,只能在痛苦中哀嚎,健康的士兵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缺乏休息,战斗力直线下降,很多人连端枪的力气都没有。 乌军原本指望靠无人机和星链系统撑下去,每个作战营配备至少6架侦察无人机,但俄军很快摸清了套路,用无人机反制设备和迫击炮精准打击,让乌军的无人机战术彻底失效,失去了空中侦察,守军连俄军的进攻方向都摸不清,只能被动挨打。 这场拉锯战能熬一年多,本身就透着股悲壮的滑稽,乌军明知兵力火力都差着档次,还硬要守着这座战略要地,以为能等到西方援助加码,结果等来的是俄军包围圈越收越紧。 要知道,俄军攻克阿夫季夫卡后,向西北推进40公里都用了21个月,红军城的防御强度更甚,却架不住俄军的车轮战和围困战术,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耗光了乌军的有生力量。 有美国情报官员把红军城的重要性比作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说乌克兰输不起,但从实际战况来看,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没什么胜算,乌军4万人要对抗6倍于己的俄军,还要面对十倍火力的压制,能撑一年多已经算是极限。 被俘乌军说的那些惨状一点都不夸张,当一座城市被切断所有外援,变成一座孤城,再顽强的抵抗也扛不住饥饿和绝望的侵蚀。 俄军显然摸透了这一点,不急于攻城,而是慢慢压缩包围圈,耗光守军的粮食、弹药和士气,这种打法虽然慢,但极其有效,就像当年的长春围困战,靠封锁让城内守军不战自溃。 红军城的守军到最后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心思打仗,被活活困垮也是必然结果,毕竟再坚固的防线,也顶不住肚子饿、渴得慌,更顶不住伤员在身边慢慢逝去的心理压力。 这场耗时一年多的硬仗,最终以这样一种憋屈的方式收场,只能说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精准的战术面前,任何顽强的抵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0 阅读:50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