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崛起冲击美元霸权:伦敦金属交易所“弃非美元”政策引连锁反应为稳固美元霸权地

可可的谈商业 2025-11-12 01:17:05

人民币崛起冲击美元霸权:伦敦金属交易所“弃非美元”政策引连锁反应为稳固美元霸权地位,英美两国联手推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调整交易规则,试图将人民币排挤出国际金属交易体系,然而这一操作却意外引发市场格局重塑,其预想的“巩固美元”目标恐难实现。按照英美最初的策略,若人民币退出金属交易计价,中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将被迫以美元高价进口原材料。原材料成本攀升会直接挤压企业利润,导致财富外流,且短期内企业难以通过产品定价转嫁成本。此时,美联储可通过加息吸引全球资本回流,同时引发国际金属价格暴跌,使此前高价囤货的企业陷入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美国便能凭借强势美元,以低价收购这些困境企业,形成“推高成本—制造危机—低价收割”的循环,坐收渔利;而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可借此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工业金属交易平台的龙头地位。从逻辑上看,美元霸权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地位深度绑定:美元霸权稳固,LME的主导权便有支撑;反之,若美元霸权出现松动,LME的全球地位也将岌岌可危。但如今的现实是,英国早已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在欧盟内部话语权微弱,难以给LME提供足够的后台支撑。反观香港与纽约,依托背后强大的经济体量与市场实力,若LME地位出现动摇,二者完全有能力“分食”其市场份额,甚至使其彻底失去竞争力。LME突然出台“暂停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的政策,核心诱因正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崛起已势不可挡。中国在全球金属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作为全球第一大精炼铜消费国与第一大稀土出口国,中国掌控着全球70%的稀土氧化物产能、55%的电解铝产能,贡献了全球48%的铜消费增量。这些数据背后是实打实的工业刚需——中国港口日均有十万吨金属现货到岸,全球近半数金属贸易最终流向中国市场。这种庞大的供需规模,赋予了人民币天然的市场韧性与定价话语权。通俗来讲,当中国作为出口方时,其他国家若想采购中国的稀土、芯片等关键产品,中国便拥有了结算货币的主导权,可要求对方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结算。以安世半导体事件为例,荷兰曾试图强行获取中国企业权益,中国随即采取芯片断供措施,导致欧洲多家车企因缺芯被迫停产,最终不得不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接受人民币结算;稀土贸易中,类似的逻辑同样适用。即便在进口环节,中国的“大买家”身份也让其掌握主动权。由于中国的金属需求量远超其他国家,若出口国拒绝以人民币结算,其产品将难以找到同等规模的替代买家,最终只能妥协。这种“刚需支撑话语权”的格局,推动人民币在金属交易中的使用比例快速提升:2022年以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权日成交量三年内激增900%;中东、俄罗斯等国的矿产订单中,人民币计价占比已达30%,而此前这一比例不足10%。此外,中国还搭建了人民币与中东金属交易的直接通道,对方收到人民币后无需兑换成美元,可直接用于采购中国金属,进一步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人民币的崛起直接冲击了美元霸权根基。2022年,美国资本对外收购金额首次出现下滑,标志着美元“以币收割”的能力开始减弱。而当“人民币计价铜期货持仓量跃居全球第一”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彻底失去耐心,试图通过推动LME调整规则“掀翻牌桌”,遏制人民币势头。但美国显然忽略了核心逻辑:伦敦金属交易所本质是服务工业生产的交易平台,而非美元霸权的“工具”。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金属买家,也是重要的卖家,对全球矿产供需两端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任何矿产企业而言,失去中国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核心营收来源,没人愿意为了“维护美元”而放弃利润。因此,LME的“弃非美元”政策本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可在市场迭代中体面退场,却因强行站队美元引发混乱;美国试图借此恢复美元霸权的愿景,也因违背市场规律难以实现。未来,随着人民币等货币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大概率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彻底告别“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伦敦金属交易所:自2025年11月10日起将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财联社《投资日历:周一资本市场大事提醒》

0 阅读:0
可可的谈商业

可可的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