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会谈要凉?印度被美国悄悄“移出群聊”? 2025年的亚太外交圈,最热闹的群聊可能就属“四方安全对话”了,但现在这个群聊正在冷场。 原本定于11月在印度举行的峰会,特朗普却在8月末宣布不去了,不只是“放鸽子”那么简单,更像是美国直接把印度“移出了群聊”。 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曾风光一时,它最早起步于2004年,为应对印度洋海啸而设,2017年由特朗普政府重新激活,美国政府在任时将其升级为领导人定期峰会机制,可如今依然是特朗普当政,他却亲手“拔了网线”。 8月31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特朗普将不会出席今年11月在印度举行的四方峰会。 这一决定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总理莫迪曾高调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互动频繁。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多次想打电话给莫迪,却被“已读不回”,这通电话印度就是不接。 关系紧张已经不是第一次,特朗普曾在一次通话中自夸“解决了印巴冲突”,甚至说自己该得诺贝尔奖,莫迪没有配合表演,反而在公开场合反驳,双方信任就此滑坡。 放在更大的背景看,美印关系这两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尤其是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分两次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总共拉高到50%。 第一次是说“对等关税”,意思是你怎么收我,我也怎么收你,第二次则把矛头对准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这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政治动机。 印度坚持“战略自主”,既不愿意在美俄之间站队,也不打算放弃从俄罗斯买油买武器。 特朗普想让印度选边站队,印度这边却一句,“我们印度优先。”彼此认知差距越来越大,关系自然冷下来了。 更让印度难以接受的是美国一边搞“四方合作”,一边又转头拉近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美国不仅邀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访美,还公开表示要加强两国合作。在印度看来,这就是踩到了自己的战略红线。 其实,即便没有这场“退群”风波,四方安全对话也早已显出疲态,2025年以来,这个机制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澳大利亚媒体直言这个机制现在已经“奄奄一息”。 原本设想是四国合作应对地区挑战,但近年共同议程越来越空洞,2024年四国外长声明时,就已经避谈中国。 到了2025年7月的外长会,连气候变化、疫苗合作这种原本写在联合声明里的内容都被删了,剩下的只有“海上安全”这些说了等于没说的空话。 特朗普上台后更是让这种多边机制雪上加霜。他一贯主张“美国优先”,对多边合作缺乏兴趣,尤其不愿意为一个看不到直接好处的机制投入太多精力。四方机制的政治承诺正在快速缩水。 美国并不是不想搞合作,只是换了对象,现在的新宠是“美日澳菲”组合,这个新小多边机制动作频频,2024年就搞了第一次四国联合海上演习,2025年更是有一系列制度性突破。 7月日本和菲律宾的《互惠准入协定》正式生效,让两国军队可以互相进入对方领土。 而美国早在此前就强化了与菲律宾的《访问部队协定》,为联合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 经济上美国也没闲着,“吕宋经济走廊”计划已经启动,未来十年拟投入1000亿美元,目标很明确,取代中国在菲律宾的“一带一路”项目,从防务到经济,这个新组合显然更合特朗普味口。 美国的“另起炉灶”让印度不得不重新找队友,美印关系降温后,莫迪转头访问中国,这是他七年来首次访华。 他不仅参加了上合组织峰会,还与普京在天津车里聊了一小时,这场“车内会谈”显然不是寒暄,更多是战略探讨。 而四方机制的另外两位老成员,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开始感到不安,他们对机制的有效性表示怀疑,却又不愿轻易放手,选择一边继续参与,一边私下寻找其他合作渠道。 菲律宾的态度倒是变化最大,马科斯政府已经明显倾向与美日澳深化防务合作,甚至允许美军使用更多军事基地,这对中美之间的地区博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变量。 现在来看,“美国优先”与“印度优先”并不是一场小摩擦,而是根本性的战略矛盾。一个要拉盟友站队,一个要左右逢源、保持自主,注定难以走远。 缺乏顶层政治支持,四方机制已经很难再有实质性作为。不只是“冷却期”,它可能正在走向终结。而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印度强化与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的合作,美国则带着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另组“朋友圈”。这种多极化趋势,正成为地区新常态。 各国不再一头扎进某一个阵营,像印度这样坚持战略自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种灵活外交,或许才是未来地区大国的“生存之道”。 信息来源: 《菲美日澳今将在南海举行首次全面海上军演,菲媒炒作“抗衡中国”》——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