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说她是中国人,市长你是中国人吗?”   台湾新北市一议员问侯友宜,侯回答

红日观全局 2025-11-11 16:46:23

“郑丽文说她是中国人,市长你是中国人吗?”   台湾新北市一议员问侯友宜,侯回答说:“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民国人!”   侯友宜这番表态出现在一个极为敏感的时间点,几乎与郑丽文派副主席萧旭岑访问大陆同步,蓝营内部关于两岸论述的分歧,第一次如此公开地暴露在聚光灯下。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现任主席,高调提出“让台湾人勇敢说出我是中国人”,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访陆交流。   而侯友宜虽同属国民党,却选择避开“中国人”三字,只强调自己是“中华民国人”,这话说得不软,但也不够贴郑的路线。   这并非侯友宜第一次在身份认同议题上踩刹车,他出身本省嘉义,在警界发迹,早年曾受陈水扁赏识,担任“警政署长”,后来被马英九边缘化。   2018年参选新北市长时,他靠着“少政治、多做事”的形象赢得支持。   2023年5月17日国民党征召他竞选“总统”,但民调未能突破,党内也始终对其政治立场存疑,有蓝营基层就私下抱怨,“侯到底是蓝是绿,看不太出来”。   民进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郑丽文派团访陆后,媒体立刻出现“领旨访问”“卖台投共”等标签。   绿营议员借质询之机,把问题抛给侯友宜,目的很清楚:制造国民党内部分裂,让蓝营陷入左右为难的泥潭。   侯若说自己是中国人,就会被贴上“亲中”标签,影响中间选民观感,若否认,则与党主席唱反调,蓝营协调破功。   事实上国民党早就陷入这种“认同困境”。从历史上看,党内一直存在“深蓝”与“本土”两股力量。   以郑丽文为例,她在接任党主席后试图重整路线,强调“两岸一家亲”,她的“我是中国人”言论,某种程度上是试图找回国民党传统立场。   而侯友宜则更像是务实派,强调“中华民国”,不碰红线,也不多说,但这种模糊的安全带,正是蓝营选民最不买账的地方。   从选举角度看,侯的“中华民国人”说法,是对中间选民的一种妥协,毕竟在台湾选举场上,“中国人”三个字常常成了票房毒药。   但从两岸角度看国民党的这种回避,也削弱了其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角色,郑丽文派团访陆,展现的是一种主动沟通的姿态,而侯友宜的回应,则更像是守成不犯的谨慎。   大陆方面的态度相对明确,仍坚持“九二共识”是交流基础,支持一切推动和平发展的努力,但对于国民党内部是否整合一致、是否真有战略定力,保持观望。   只要蓝营还在“中华民国”与“中国认同”之间摇摆不定,就难以赢得真正的信任。   大陆对“模糊论述”并不买单,尤其在当前民进党持续操作“抗中”叙事的背景下,模棱两可反而更容易被误解。   民进党的策略也不难看懂。通过渲染“卖台”言论,把所有两岸沟通都打成“通敌”,同时,民进党自己也在调整话术。   赖清德曾公开表示“两岸定义不同”,模糊其“台独”标签,试图在国际与本土之间左右逢源。   但无论怎样包装,赖清德“务实台独工作者”的定位仍然难以抹去,绿营的策略不是讲清楚,而是让对手变得更模糊。   这场质询风波,其实是蓝营困境的一个缩影,在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中,国民党若不能在“反台独”与“中华认同”之间划出清晰路线,很难赢得两岸话语权。   一边想争取大陆信任,一边又怕失去本地选票,结果只能什么都说一点,反而谁都不信。   2026年地方选举在即,蓝营的整合迫在眉睫,侯友宜与郑丽文的路线差异若不能协调,蓝营恐难成大局。   而民进党则会继续放大这些分歧,强化其“抗中保台”主轴,哪怕这种说法在现实中早已漏洞百出。   台湾当前政治的最大问题,不是缺少表态,而是缺少立场,身份认同已成政治试金石,“你是谁”“你承认什么”成了比施政能力更重要的问题,但问题在于一旦政治人物被迫回答这些问题,答案就很难让所有人满意。   侯友宜的“中华民国人”说法,既没有突破郑丽文“我是中国人”的格局,也没能完全切断与绿营的距离。   在选民眼中,这既不像深蓝,也不像中间,更不像改革者,而这或许正是他在2024年选举中折戟的根源。   国民党如果还想在两岸议题上重新找到位置,就必须正面回应“你是谁”这个问题,模糊的表态无法说服大陆,也无法稳住选票。   时代已经变了,连选民都开始要求政治人物“讲大白话”,而不是绕来绕去。否则,连自己人都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   从这场质询看,台湾政坛的身份战仍在继续。这不是一场语言游戏,而是一场政治博弈。   国民党若希望在两岸之间找到位置,就必须先找到自己的坐标。否则,不管是“中华民国人”还是“中国人”,说出来都只会是空话。   信息来源: 《国民党正式提名侯友宜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侯友宜宣誓“反对台独”》——极目新闻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