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10 23:02:08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堆子的选址,简直跟传统核电站反着来。人家核电站都爱往海边扎堆,为啥?因为那是“喝水大户”,每小时得灌进去几千吨海水来降温,没水根本玩不转。 就说最颠覆的选址,甘肃武威那地方放眼望去全是沙漠,连棵像样的树都难寻,偏要把核电站往这儿塞,这操作在懂行的人看来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但恰恰藏着最聪明的门道。 传统核电站都是“喝水狂魔”,美国电力研究院的数据早算过,一座核电站的冷却塔每兆瓦小时要蒸发掉2725立方米水,比单程冷却系统多蒸发80%,要是百万千瓦级的机组,每小时几千吨冷却水跟喝白开水似的。 咱国家沿海的核电站,每年光是冷却用水就得抽走成百上千万吨海水,离了大水系根本活不了。 可武威沙漠里这堆子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用600多度的高温熔盐当冷却剂,燃料和冷却剂合二为一,从头到尾不碰一滴水,等于给核电安上了“耐旱属性”,彻底打破了百年临水铁律。 最牛的是它的“心脏”——钍铀核燃料转换技术,这可是全球独一份的真功夫。 传统铀堆就是个“浪费大户”,铀资源利用率才1%,剩下的全成了废料,而钍基熔盐堆玩的是“循环经济”:钍-232吸收中子变钍-233,衰变后成可裂变的铀-233,裂变放热还能产中子,接着“喂饱”新钍原子,一套流程下来利用率直接拉满到99%。 算笔账就知道多夸张,1吨钍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咱国家已探明的28万吨钍储量,还是稀土开采的伴生矿,成本低得很,要是全用上能撑近2万年能源需求,这哪是建电站,简直是给子孙后代存了个“能源银行”。 安全性更是把传统核电按在地上“吊打”。以前的压水堆就像个高压锅炉,150个大气压下运行,福岛核事故就是冷却失效导致堆芯熔毁,想想都后怕。 可钍基熔盐堆全程常压运行,压力跟咱家里差不多,从根上杜绝了爆炸风险。 它还有两套“自动保镖”:温度太高熔盐会膨胀,核燃料原子变稀疏,链式反应自动减弱,跟锅里水太烫自己降温似的;反应堆底部有个“冻结塞”,温度超标或断电就自动熔化,熔盐靠重力流进地下安全罐,遇冷立马凝固,放射性物质跑都跑不出来。 最贴心的是,它产生的高放射性废料只有铀堆的10%,半衰期从10万年砍到300年,处理起来轻松太多,再也不用为核废料找“千年坟地”了。 但最让人提气的是,这技术彻底让中国核能闯进了“无人区”。早年间美国、日本也折腾过熔盐堆,但都卡在技术瓶颈上不了台面,如今咱这2兆瓦实验堆不仅跑起来了,还实现了钍燃料入堆,成了全球独一份的存在。 关键是国产化率超90%,核心设备100%自主可控,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按照“三步走”规划,2025年要开建10兆瓦研究堆,2035年搞出百兆瓦示范工程,到时候不光能发电,还能高温制氢、工业供热,甚至模块化部署到偏远地区,连航天深海都能用得上。 现在全世界都盯着武威沙漠里这颗“核能明珠”,那些还在为传统核电安全吵得面红耳赤的国家,看着中国这套不用水、特安全、资源足的方案,估计都得默默竖起大拇指。 这哪是建了个实验堆,分明是给全球能源转型上了堂公开课,用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告诉世界,能源的未来不一定靠海边,沙漠里照样能点亮希望。

0 阅读:10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