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2023年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摆着呢,华族占总人口75.9%,马来族15.4%,印度族才9.2%,可真要论“受欢迎”程度,华人还真排不到前面。甚至有人说,在社会待遇、工作机会这些实在的好处上,华人的处境还不如印度人,这事儿追根溯源,得从老早的英国殖民时期说起。 当年英国佬管着新加坡,自己人少力薄,就拉来印度人当帮手,让他们做基层管理、当雇佣军,等于是把印度人当成了“二鬼子”。那会儿等级划分就很明确:英国殖民者在顶端,印度人踩着华人往上走,华人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这种畸形的等级秩序,等英国撤走了也没彻底清干净,反倒成了后来新加坡种族格局的底子。 等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李光耀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冷战正酣,周边都是穆斯林国家,他生怕别人说新加坡是“中国的小跟班”,给自己招来麻烦。为了跟西方搞好关系,也为了压下华人的人口优势,他干脆刻意弱化华人的存在感。华校一所接一所关,最后一所华校在1980年代彻底没了,逼着几代华人从小读英语课本、认西方规则。 反倒是马来语、泰米尔语被捧成官方语言,印度教、伊斯兰教的节庆过得比春节还热闹。这么一折腾,华人的文化根基本来就浅了,地位自然往下掉,慢慢就落到了印度人后头。 这种政策导向的影响,现在看选举数据就一目了然。2023年新加坡总统选举,代表华族背景的候选人拼尽全力,得票率才45.1%,而马来族和印度族支持的候选人合起来拿了54.9%的票。这哪儿是人口优势啊,分明是华人自己都没拧成一股绳。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2年做过个民调更直白:83%的马来选民投票先看族裔背景,印度族是79%,可华人只有32%,散得跟沙子似的,谁还把你当回事? 华人自己不抱团,对中国的感情就更淡了。现在新加坡的年轻华人,大多是生在本地、长在本地,从小读的是西方历史,学的是英语思维,不少人连流利的华语都说不利索,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欧美多。 政府一直刻意跟中国保持距离,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也多是经济数据,很少提文化渊源。久而久之,他们眼里首先是“新加坡人”,再才是“华人”,中国发展得好不好,跟他们的房贷、工作机会没直接关系,自然谈不上在乎。 更现实的是职场上的差距。现在新加坡的政府部门、大型金融公司里,印度裔的高管一抓一大把。他们凭着英语优势和抱团的劲儿,跟西方总部对接起来顺风顺水,晋升路径比华人通畅得多。反而华人因为太“多元化”,有人做实业、有人开小店、有人当白领,没形成统一的利益群体,遇到事儿连个替自己说话的都没有,待遇自然就差了一截。 说到底,新加坡的华人早就不是大家想象中“同根同源”的同胞了。殖民历史打下的底子,加上建国后刻意的弱化政策,把华人的文化认同和群体力量都拆得七零八落。 人多是真的,但不团结、没根基,自然成不了最受欢迎的群体;对中国没感情、没关联,自然也不会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这位新加坡华人说的实话,其实是戳破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窗户纸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