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

萧兹探秘说 2025-11-10 16:32:00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这话听着刺耳,但细琢磨全是实在话,压根不是危言耸听。 施一公在清华待了那么多年,见过一届又一届最拔尖的学生,对人才流向看得比谁都清楚。那些能考上清华的状元,哪个不是十几年苦读拼出来的尖子,本该是挑大梁的料子,结果一多半扎进了经管学院。倒不是说经管专业不好,金融行业也确实需要人才,但问题在于“扎堆”——当最聪明的脑袋都盯着同一条路,就难免出偏差。 说白了就是奔着“钱景”去的,这事儿谁都能理解但又没法认同。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摆在那儿,刚毕业的应届生起薪可能就比科研院所的助理研究员翻好几倍,工作个三五年,年薪百万的大有人在。 可搞基础研究呢?202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过,咱们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才6.8%,还得逐步提到15%。经费紧张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待遇,青年学者熬好几年可能还在为项目经费发愁,这种落差谁能无视?施一公的学生要去金融公司,未必是不爱科研,实在是现实压力太具体。 但是国家现在最缺的恰恰是基础研究人才。虽然咱们在农业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这些领域竞争力越来越强,2024年还观察到了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这种重大成果,但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还是不够。 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这些前沿领域,人才储备缺口不小。这些能啃硬骨头的领域,恰恰缺了最该来的人——那些状元和顶尖学生,本可以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核心力量。 基础研究这事儿,就像给科技大厦打地基。可打地基是慢功夫,三五年未必能出成果,不像金融行业做笔交易就能见效益。现在的评价体系也有点急功近利,科研成果要快、要能直接转化,反而让踏实坐冷板凳的人没了奔头。施一公担心的,就是这种短视会拖慢整个国家的科技步伐。 想想也挺讽刺,虽然咱们基础研究和美国的差距在缩小,可人才流向却在拉后腿。金融当然要创新,但金融创新得有实体经济和科技突破撑着,要是没人搞研究、没人做技术,金融再热闹也只是空中楼阁。那些跑去金融行业的精英,可能赚了不少钱,但国家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光靠算汇率、做投资可造不出来。 施一公的话戳破了一层窗户纸:不是精英们选错了路,是路的导向出了问题。什么时候搞基础研究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什么时候家长和学生不再把金融当成唯一的“最优解”,那些状元才可能愿意走进实验室。毕竟,一个国家的底气,终究得靠拿得出手的科技成果,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

0 阅读:293

评论列表

刘昊

刘昊

2
2025-11-10 17:49

金融没什么大用,算不了高精尖,两弹一星功勋中就没一个是学金融的。

神就是爱

神就是爱

1
2025-11-10 22:01

总之,太穷啦!想暴富,英雄无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