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

冷紫叶 2025-11-10 16:07:29

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可树大招风,动静大了自然就招来反感。 先看职场里的光景,硅谷里每三个工程师就有一个印度裔,H-1B签证持有者里更是七成以上带着印度口音。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巨头的CEO宝座都被印度裔坐上了,《财富》世界500强里光印度裔掌舵的就有14家。 更别提美国六成的客服外包业务都被印度公司抢了去,那些原本该由美国人端的“饭碗”,现在隔着太平洋就能听到印地语的应答声。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拉詹还火上浇油,说印度早晚要在服务业上超过美国,这话让美国蓝领皱眉,白领冒汗,连资本家都觉得硌应。 经济上的较劲更没停过,美国原本盼着把印度打造成替代中国的“新世界工厂”,结果莫迪政府一门心思搞“印度制造”,动不动就拿“安全”当幌子设卡。2023年8月突然宣布对进口笔记本电脑搞许可证制度,急得戴尔、惠普这些美国企业直跳脚,最后还是美国政府出面施压才给取消了。 可这事儿刚过,印度又搞“数据本地化”,逼着万事达、亚马逊这些美企增加运营成本,等于变相建了贸易壁垒。美国自己在推“制造业回流”,印度却想着抢产业链,两边根本不是互补,全是硬碰硬的竞争。更让美国窝火的是,印度对美还有贸易顺差,这便宜占得让华盛顿心里堵得慌。 政治上的麻烦更直接,加拿大去年出了件大事,一名锡克教领袖在本国被暗杀,渥太华直接把矛头指向新德里,还驱逐了印度外交官。加拿大可是全球锡克教徒最多的国家,这事儿一闹,印度在当地的名声彻底臭了。 澳大利亚也没闲着,新出台的“海外影响力透明法案”看着没点名,实则专查印度裔社团的资金流动,明摆着就是防着他们影响政坛。 美国国内更微妙,印度裔选民成了“三高”群体,教育高、收入高、投票率高,国会里的印度裔议员还总推着对印度有利的政策,甚至游说政府对印度买俄罗斯武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印度转头就派兵参加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联合军演,军购里六成还都是俄制装备,这盟友当得也太“灵活”了。 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摩擦更扎心,硅谷里印度裔高管的“抱团文化”早不是秘密,更离谱的是加州有家科技公司被爆出,高管只给婆罗门同乡升职,低种姓员工只能干杂活,把老家的种姓制度搬到了讲究平权的美国职场。 这种操作在西方社会炸了锅,没人能接受职场里藏着这种隐形的阶层歧视。更让当地人不安的是经济差距,印度裔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飙到12.8万美元,差不多是白人家庭的两倍,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突然成了邻居,难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哈里斯在白宫穿纱丽,苏纳克在唐宁街点排灯节油灯,国会餐厅里飘着咖喱香,这些原本该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在不少西方人眼里却变了味。他们觉得这不是融合,是印度文化要“抢地盘”。当印度裔在美国的人口突破520万,成了第二大亚裔族群,那种“被超越”的焦虑就像潮水般涌上来。 2025年8月美国干脆撕破脸,对印度的信息技术、制药、纺织这些支柱产业加征5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刀直接砍在印度的痛处。可印度也硬气,莫迪带头不用微软,改⽤自家Zoho软件,谷歌地图换成MapmyIndia,摆明了要和美国科技企业划清界限。这种硬碰硬的架势,让两边的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 其实这股反印度的情绪,根本不是简单的国与国不和,而是西方社会面对世界格局变动时的焦虑投射。以前他们习惯了印度裔当“模范移民”,可现在对方不仅在经济上抢份额,政治上争话语权,文化上还不“低头”,这种身份的反转让他们难以适应。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反应,本质上都是对这种“不可控”的反弹,毕竟当曾经的“边缘人”长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些习惯了主导地位的群体,总会先冒出戒备和反感。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