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后,毛主席曾公开多次提到一个人,说:“这个人对革命是有大功的”,建国后,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9 21:02:12

革命成功后,毛主席曾公开多次提到一个人,说:“这个人对革命是有大功的”,建国后,在将星云集的共和国里,更是将此人授予了大将军衔。这个人就是徐海东。除了战功卓著外,徐海东同志为革命立下的大功是什么呢? 1935年的陕北高原寒风刺骨,中央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吴起镇时,战士们身上的单衣早已磨得破破烂烂,不少人连双完整的草鞋都没有。此时的陕北苏区刚经历国民党军的残酷“围剿”,物资极度匮乏。就在党中央为如何让七千多名将士熬过寒冬一筹莫展时,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先期抵达陕北,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机。 徐海东得知中央红军的困境后,立即把供给部长查国祯叫到窑洞。当他得知红十五军团账上仅剩七千块银元时,没有丝毫犹豫:“留下两千块给战士们过冬,剩下的五千块全部送给中央!”查国祯愣住了,那可是部队家底的三分之二啊!徐海东拍着他的肩膀说:“中央红军要是垮了,咱们这点家底还有啥意义?”当天下午,五匹骡子驮着银元,在风雪中连夜送往中央驻地。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起这件事,仍感慨地说:“那五千块银元,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份慷慨背后,是徐海东对革命大局的深刻认知。早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他就力排众议,主动放弃创建新苏区的计划,率领三千子弟兵向西挺进,一路血战牵制了十万国民党军,为中央红军北上扫清障碍。当得知中央红军即将抵达陕北时,他又果断决定率部北上迎接,在劳山战役中全歼敌一一○师,为党中央打造了稳固的落脚点。直罗镇战役中,他与林彪密切配合,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将东北军一○九师装进“口袋”,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毛主席评价这场战役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而徐海东正是这个奠基礼的主要执行者。 徐海东的贡献远不止于战场。他一生三次主动“让官”,尽显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934年中央派程子华到红二十五军时,他二话不说就将军长职务让贤,自己甘当副手;1935年会师后,他又主动提议撤销红十五军团番号,将部队编入红一方面军。1955年授衔前,他特意找到周恩来:“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大将军衔受之有愧。”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海东同志,这是党和人民对你的肯定,你当之无愧!” 最令人动容的,是徐海东一家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家族中有66位亲人为国捐躯,包括他的兄长、侄子和多位堂兄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将徐家祖坟刨开泄愤,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徐海东的胞兄徐元海被敌人残忍杀害后,头颅被挂在城门示众三天。即便如此,徐海东依然坚定地说:“只要还有一个徐家后人活着,革命的火种就不会熄灭!”建国后,他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修建了“徐海东亲属烈士墓”,墓碑上刻着66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悲壮的故事。 徐海东的党性修养更是令人敬仰。1940年他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此后三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榻上度过。即便如此,他依然心系党和国家,坚持参与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周总理曾三次提出为他修建新房,都被他婉拒:“国家刚起步,用钱的地方多,我这老房子住得挺好。”他对子女要求极严,不准他们乘坐公家配给他的专车,甚至连公家的信纸信封都不许用。他常说:“我们徐家的人,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徐海东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革命史。他用忠诚和担当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正如毛主席所说:“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甘愿奉献一切。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