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新四军旅长刘飞打了一次胜仗,抓了几个日本俘虏,突然,他看俘虏中有一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9 20:01:54

1945 年,新四军旅长刘飞打了一次胜仗,抓了几个日本俘虏,突然,他看俘虏中有一人很眼熟,便笑道:“山本幸雄?” 在阜宁,新四军6师18旅旅长刘飞盯着俘虏群里那个左眉骨带浅疤的日本军官,突然喊出“山本幸雄”。 三年前,在杨家坳给他治伤的日本军医,此刻成了他的俘虏。 谁能想到,战场重逢会是这般光景!1945年的阜宁战役,是新四军在华中战场的关键一役,刘飞率领18旅激战数日,终于攻克日军据点,俘虏的十几名日军里,竟藏着当年的“救命恩人”。山本幸雄听到喊声,身体猛地一僵,缓缓抬头,看到刘飞肩上的星徽,眼神从迷茫变成震惊,随即耷拉下脑袋,嘴唇翕动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左眉骨那道浅疤,是当年在杨家坳给刘飞治伤时,被流弹碎片划伤的,没想到成了认亲的记号。 时间拉回1942年的冬天。日军对苏南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刘飞在杨家坳掩护群众转移时,右腿被日军机枪击中,子弹嵌在骨头里,血流不止。当时部队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卫生员只能用烧酒消毒,根本无法取出子弹。就在刘飞高烧不退、意识模糊之际,侦察兵带来了一个特殊的“医生”——山本幸雄。他本是日军野战医院的军医,在一次战斗中与部队失散,被新四军战士发现时,正躲在山洞里包扎自己的伤口。 山本幸雄起初抗拒给“敌人”治伤,直到看到刘飞昏迷中还在喊“保护群众”,看到卫生员含泪哀求的眼神,才默默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医疗包。没有麻醉剂,他就让战士按住刘飞,自己用烧红的刺刀撬开弹孔,硬生生将子弹挖了出来。整个过程,刘飞咬着毛巾没哼一声,山本的额头上却布满了汗珠。治疗结束后,他从怀里掏出一小包消炎药,塞给卫生员,用生硬的中文说:“按时换药,别感染。”第二天一早,他就悄悄离开了杨家坳,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此刻重逢,山本幸雄满脸愧疚。他告诉刘飞,当年离开后,他又被日军部队找回,被迫继续参与战争,这些年手里虽没沾过百姓的血,却也间接为日军的侵略行为服务。“我对不起中国人民。”山本深深鞠躬,声音带着哽咽。刘飞看着他憔悴的模样,摆了摆手:“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不是你们这些普通士兵。你当年救过我,这份情我记着,但你作为俘虏,也得遵守我们的纪律。” 后来大家才知道,山本幸雄出身医学世家,参军前是东京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被迫入伍后,始终厌恶战争。在被俘后的日子里,他主动申请加入新四军的战地医院,用自己的医术救治伤员。他还联合其他反战的日本俘虏,成立了“反战同盟会”支部,通过广播向日军宣传和平,呼吁停止侵略。阜宁战役结束后,山本幸雄跟着新四军转战各地,救治了上千名伤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选择回到日本。 刘飞与山本幸雄的故事,是抗战时期无数人性光辉的缩影。战争让人与人之间兵戎相见,却也无法完全泯灭心底的善良。山本幸雄的医者仁心,刘飞的宽宏大量,都在告诉我们:侵略与仇恨从来不是历史的主旋律,和平与良知才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太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用行动化解矛盾,为战争增添了一抹温情。 如今,那段残酷的历史早已远去,但这些跨越阵营的人性故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它们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守住内心的善良与良知;无论矛盾多么尖锐,都要给和平一个机会。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不让战争的悲剧重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2

猜你喜欢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