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百多位家长着急了,学校宣布考试时允许用简体字作答,他们立马联名反对,理由竟然是:“简体字笔画少,写得快,对学繁体字的孩子不公平!” 这不就等于承认了简体字确实效率高、省时间吗?一边反对,一边却亲自为简体字“代言”,这逻辑也太幽默了。 这些家长还抱怨,说之前有十多个内地插班生写繁体字错字多,学校这么做是“纵容他们”、“牺牲本地学生利益”。 这就好笑了,学校无非是想多一点包容,让不熟悉繁体字的学生也能顺利参与考试,怎么就成了“不公平”? 难道在教育里多一点体谅,也叫做偏心? 更有人义正辞严地说:“内地学生来香港,就该学繁体字!不然以后在这工作怎么办?” 那我倒想问了:那么多香港学生去大湾区发展,难道不用简体字吗? 现实是,2022年已有超过十万港人在内地工作。语言与文字是双向的桥梁,不是单方面的服从。 只要求别人适应自己,这不是自信,是自闭。 再说了,这些家长嘴上反对简体字,可自己平时传信息、发社交动态,不也常常“偷偷”用简体字吗? 生活中早已“从简如流”,课堂上却非要“守繁如玉”,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回想二十年前,多少港人觉得普通话“土”,不愿讲、不想学。 而现在呢?满街都是普通话补习广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等到下一代长大,简体字早就无处不在。 现在硬要拦,就像不准学校教电子支付,非要学生练算盘——不是蠢,就是倔。 说到底,文字是沟通工具,当一种书写方式更高效、更普及,你却非拦着不让学,那不是保护文化,是阻碍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