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有些声音总能穿透迷雾,直指合作的本质。最近,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的一番话,就格外引人深思。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是美国大豆行业“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市场”,这个市场,无可替代。这番话背后,藏着一段长达四十余年的合作故事,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真切期盼。 这种“无可替代”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吉姆·萨特和他代表的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用行动诠释了这份重视。自1982年进入中国以来,他们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如今,协会在中国拥有一个近20人的常驻团队,这个规模足以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承诺。他们的合作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深入到了可持续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更广阔的领域,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深度绑定。 时间来到2025年,一个特别的场景再次印证了这份合作的诚意。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美国农业代表团”。包括大豆、玉米、乳制品等在内的13个美国农业协会联合参展,阵容可谓强大。他们跨越太平洋,带着自家最好的产品来到上海,目的很纯粹: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强化信任。在数字沟通如此便捷的今天,他们依然选择这种最传统、最直接的方式,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他们珍视每一次与中国伙伴握手的机会。 吉姆·萨特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进博会这样的平台,恰恰体现了互利合作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一个展会的成功,更是一种理念的共鸣。当一方拿出最具诚意的开放姿态,另一方报以最坚定的市场信心时,合作的齿轮才能顺畅地转动起来。他期待中美农业合作能够重回正轨,这不仅是美国大豆行业的心声,也反映了全球产业链对稳定性的共同渴望。 从1982年的初次试探,到2025年的集体亮相,美国大豆与中国的故事,是中美经贸合作一个生动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基于市场规律和共同利益的合作,始终拥有最坚韧的生命力。那些深入田间地头的可持续生产技术交流,那些优化供应链的共同努力,都在为这份关系添砖加瓦。这或许能给普通人带来一些启发:真正的合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和价值共创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当一家外国行业协会,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深耕,并将其市场定义为“最值得珍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的智慧,更是合作的真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