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一家“人民咖啡馆”刷屏了?老式搪瓷缸、印着五角星的提袋、充满年代感的装修,让它迅速成为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里近30家直营店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就在这股“红色浪潮”席卷社交平台之时,人民网的一句“名称不妥”,让这杯看似香醇的咖啡,瞬间变了味。 这背后,是一家名叫“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市场化企业。他们打着“人民”的旗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店,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怪异感。要知道,“人民”这两个字,在我们这儿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它不是普通的商业词汇,它承载着公共属性,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内涵,是几代人心中沉甸甸的情感寄托。如今,它被一家公司用作吸引眼球的店标,难怪网友们会觉得多有不妥。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家公司的“小聪明”。据悉,“要潮文化”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这个商标,但都被相关部门驳回了。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此路不通。可他们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转而注册了“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这类商标,然后在经营中,刻意弱化前缀,大张旗鼓地挂着“人民咖啡馆”的招牌。这种打擦边球、混淆视听的做法,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漠视,更是对公众情感的一种不尊重。 那么,他们为什么非要跟“人民”这两个字较劲呢?答案或许就藏在“新国潮”的风口里。这些年,国潮崛起,传统的、复古的元素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时尚。“人民咖啡馆”正是抓住了这个风口,用“用咖啡讲述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特色。从极具年代感的装修,到各种穿越时空的摆件,再到门头上那熟悉的字体,无一不在精准地撩拨着大众的怀旧情绪。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营销,它成功地塑造了独特的风格,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量。 然而,当创意的内核只是一个“噱头”时,它就站不住脚了。这不过是“噱头经济”的又一次变种罢了。它巧妙地利用了大众的集体记忆和爱国情怀,将其转化为商业利润。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吸引眼球,但长远来看,却是在透支“人民”二字的神圣性。当一个承载着崇高意义的词汇,被随意地印在咖啡杯上,成为网红拍照的背景板时,它的价值也就被稀释了。 营销可以有创意,但绝不能没有底线。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杯醇香的茶,可以是一件精美的瓷器,也可以是一段动人的旋律。但无论用哪种方式,守住道德与法治的底线,都是最基本的叙事前提。这次“人民咖啡馆”引发的争议,也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在追逐流量和利润的同时,心中必须有一把尺子,知道什么可以碰,什么绝对不能碰。那些语出惊人的店铺招牌和广告语,看似是创意,实则是走在危险的边缘。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这也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对于那些试图打擦边球的行为,需要更敏锐地察觉,更果断地处理。毕竟,有些东西,真的不能被商业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