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位单亲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因经济窘迫需上夜班,无奈给婴儿喂安 眠 药后出门工作。不料,这篇帖子迅速引发全网关切,许多网友表示要捐款相助。然而,经警方调查,这个令人揪心的“喂 药”情节纯属虚构,这位妈妈承认,是为博取网络流量编造了不实内容。事实上,这位妈妈确属困难家庭,妇联证实已为其提供帮扶,孩子身体状况良好。公安机关依法对其编造谣言行为作出批评教育。 单亲妈妈小芳(化名)在深圳打拼,独自抚养着年幼的宝宝,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小芳为了生计,找到了一份夜班工作,心想终于能多挣点钱交租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晚上谁来照顾孩子?。 2025年11月初,小芳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帖子,她写道,自己马上要交房租了,身上只剩200元,好不容易在附近找到一份夜班工作,但找不到人晚上帮忙看孩子。 在帖子里,小芳还写道,找人需要很多钱,实在给不起,现在一心只想着赶快上班赚钱,妈妈只能对不起你了。 接着,小芳提到自己“只好给宝宝喂安眠药后去上班”。 这段文字立刻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评论区里,有人表示愿意捐款捐物,有人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还有人急切地提醒:“先核实情况,确认属实再帮也不迟。” 帖子很快被转发,热度飙升,但不久后,原帖就无法显示了。 这篇帖子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它触及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也就是单亲家庭的经济困境、育儿与工作的平衡问题。 就在舆论发酵之际,警方关注到这个情况,迅速介入调查。 11月6日,警方的一名工作人员对外回应,经深入了解和核实,小芳并未给孩子喂安 眠 药,她本人承认,发帖内容是不实的,初衷是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关注。 警方已依法依规对小芳进行批评教育,并将事件情况通报至其居住地的相关部门,后续会持续跟进。 与此同时,妇联的工作人员也站出来澄清,确认小芳的经济困难是真实的,日常已为她提供关爱帮扶,包括基本生活援助和育儿支持。 目前,宝宝情况良好,身体无大碍,后续继续提供帮助。 那么,从法律角度,这件事该如何看待呢? 1、小芳发帖行为为何构成违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本案中,警方已证实小芳已经对其发帖中有不实内容,是为了博取流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 小芳明知“喂食安眠药”这一核心情节并非事实,却主动捏造并发布到公开的网络平台,意图吸引公众关注,其主观过错是明显的。 而“母亲为工作给婴儿喂食安眠药”等类似内容有违公序良俗,极易引发网友的愤慨、焦虑和对儿童安全的普遍担忧,继而扰乱社会秩序。 事实上,该帖文确实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关注和转发,该虚假信息已经产生了实际的社会影响,干扰了网络空间的正常信息传播秩序。 所以,小芳发的帖文中内容虽然不属于险情、疫情、警情这类特定类型的谣言,但完全符合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构成要件,构成治安违法,原则上最高可以处10日拘留及最高500元罚款。 2、公安机关仅对小芳批评教育的处罚是否适当?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九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本案中,虽然小芳发布帖子引发了关注,但公安机关迅速介入并查明了真相,及时遏制了信息的进一步发酵和可能引发的更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未造成实际的人身、财产损害,危害后果相对较轻。 此外,小芳系单亲妈妈,经济确实困难,其编造谣言的动机是“博流量”,这与纯粹出于恶意诽谤等动机有所区别。 更重要的是,小芳在公安机关调查时能够“本人承认”不实内容,态度较好,配合调查,这符合从轻处理的情节。 而且,对小芳进行批评教育,既能让她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避免了因拘留等处罚对其本人及年幼孩子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 所以,公安机关对小芳采取了批评教育”处理方式,而未进行罚款或拘留,是合法、合理且恰当的,不违反过罚相当原则。 3、最后,本案告诉我们,“博流量”不能触碰法律红线,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为了吸引关注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此外,在面对极具情绪煽动性的网络信息时,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站队、不冲动行动,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 对此,您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