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 美国交通部长确认了 11月6日,美国交通部长达菲确认,全美40个主要机场将从本月7日起削减10%的航班运力。此举是为应对联邦政府“停摆”36天所带来的航空安全压力。(据央视新闻) 政府停摆为何会迫使机场实施“限流”?答案在于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运作机制。FAA的空管人员、安全检查团队均为联邦雇员,政府停摆导致财政拨款中断,1.3万名空管员与5万名安检员被迫无薪履职。 据FAA内部数据,停摆第30天起,空管员病假率从常规3%攀升至12%,纽约肯尼迪机场曾因塔台临时减员出现1小时空管真空。 这40个机场承担全美72%的商业航班运输,10%的运力削减意味着每日至少1200架次航班取消,规模相当于2001年“9·11”事件后一周的日均取消量。 更关键的是安全冗余被压缩——FAA规定单名空管员每班次指挥航班上限为20架,当前部分机场已被迫放宽至25架,安全风险呈几何级增长。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曾多次因政府停摆引发航空领域波动,但此次危机严重程度创纪录。2013年奥巴马政府时期停摆16天,FAA仅延迟新机试飞,未采取航班运力削减措施。 此次危机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停摆时长达36天,打破2018年特朗普任内21天的停摆纪录;二是空管人员缺口问题已十分突出,FAA局长贝德福德年初便预警,全美空管岗位缺口达1.7万人,停摆成为压垮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次危机中,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是FAA的双重管理职能——除民用航空监管外,还负责军事航空的空域协调。美军本土基地战机转场、训练空域审批等流程,均需经FAA统筹。 美军北方司令部11月5日内部通报显示,停摆期间,空军国民警卫队12架F-16战机因空域协调延迟,错失原定的北美防空联合演习。 更严重的是危机对军工供应链的连锁冲击,西雅图塔科马机场是波音公司核心物流枢纽,该机场运力削减直接导致波音为美军生产的F-15EX战机零部件运输受阻。 波音公司公开表示,若停摆持续至12月,美军订购的18架F-15EX交付将延迟至少1个月。这种“民生领域危机向军事领域传导”的现象,在冷战后尚属首次出现。 国际层面的连锁反应已逐步显现,加拿大交通部6日发布紧急公告,提醒飞往美国的航班预留额外45分钟滑行时间,原因是美加边境空域协同空管人员减少三分之一。 美国的盟友也随之调整运营策略,日本航空、德国汉莎航空相继宣布临时调整飞往美国的航班时刻,避开美国机场早高峰拥堵时段,这一状况显著影响了美国航空业的国际形象。 将危机归因于“两党博弈”有一定道理,本质上,此次事件是美国“大政府”架构积弊的集中爆发。FAA自1958年成立以来,始终依赖联邦财政拨款维持运营,与欧洲多国采用的跨国公司运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模式在财政宽松时期可正常运转,一旦遭遇政治僵局便会陷入困境。2019年英国脱欧期间,尽管议会与政府存在严重分歧,但英国空管公司依靠自主营收保持正常运转,未出现大规模航班削减。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全球快速部署”能力正因此受到侵蚀。美军“48小时部署”原则要求主力作战单元能在48小时内投送至全球热点地区,而这一原则的实现高度依赖民用航空体系的运力支援——美军运输机数量不足时,需征用民航客机补充。 1995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停摆21天,美军通过紧急拨款保障了空管协同;2018年特朗普首次任内停摆,五角大楼从国防预算中调剂2亿美元为FAA提供应急资金。 此次特朗普政府(第47任总统任期内)面临的是两党在国防预算上的刚性对立——民主党主张增加民生开支后再审议军费预算,共和党则坚持优先提高军费,双方互不让步,FAA沦为博弈牺牲品。 从当前态势看,僵局短期内难以打破。特朗普6日通过社交媒体表态“不会向民主党妥协”,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则回应“不解决民生拨款问题,不会审议军费预算”。 FAA已制定“梯次限流”应急方案,若停摆持续至11月底,运力削减比例可能提升至20%,届时航空系统将从“出行不便”升级为“部分瘫痪”。 此次危机暴露了美国“军事优先”战略的内在悖论。特朗普政府秉持“强军优先”理念,2025财年国防预算申请达8900亿美元,却未能保障空管等基础保障体系的资金需求。 这一现象本质是资源分配失衡——将大量资金投入武器装备研发,却忽视了空管等支撑性体系的建设,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军事战略的可持续性。 当空管等安全守护者被迫长期无薪坚守时,此次航班削减已超越单纯的民生事件范畴,成为美国国力运行失衡的显性信号。危机的化解,最终取决于两党能否在预算谈判中达成共识。 信息来源:受政府“停摆”影响 全美40个主要机场运力将削减10% 央视新闻2025-11-06 05:35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