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

云景史实记 2025-11-06 01:33:53

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大家对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的这份担心,可不是凭空瞎想,太空里那些不起眼的 “小颗粒”,藏着能掀翻飞船的大威力。 这些太空小颗粒分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微流星,来自小行星碎裂、彗星解体,另一种是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垃圾,比如报废卫星的碎片、火箭残骸,甚至宇航员不小心掉的螺栓。 别瞅它们个头小,最小的才几微米,跟头发丝儿似的,可速度快得吓人,平均每秒能跑 7 到 20 公里,是步枪子弹速度的十几倍。 截至 2024 年,地球轨道上能被追踪的大碎片就超过 4.4 万个,那些 1 厘米以上、能给航天器找麻烦的碎片得有 100 多万个,至于毫米级的小颗粒,更是多达上亿个。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数量还在涨,跟 2006 年比,小尺寸颗粒密度都翻了 5 倍。这么多 “小炮弹” 在太空里飞,飞船碰上的概率能小吗? 光说数字可能没感觉,真出了事才知道有多吓人。2009 年那回,美国一颗正在用的铱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撞了,这可是太空史上头一回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 那两颗卫星一个重 560 公斤,一个重 900 公斤,撞完直接碎成了几千块碎片,大的跟桌子似的,小的也就几厘米,散在 500 到 1300 公里的高空,到现在还在飘。 当时专家就说,一块阿司匹林药片大的碎片都能把卫星撞残废,更别说这些大家伙了。 还有 2023 年,俄罗斯的 MS-22 联盟号飞船在国际空间站对接着,突然冷却剂就漏了,喷了好几个小时,任务直接泡汤。后来查了半天,怀疑就是被微流星体撞了。 航天飞机时代也吃过这亏。1983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被一块细小的涂料碎片划了舷窗,没办法只能提前回来。 2006 年阿特兰蒂斯号返回后检修,发现散热器上被打出个 2.7 毫米的洞,深 12 毫米,再偏一点就戳到冷却回路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更早的 1995 年,哥伦比亚号在轨时外层隔热层都被小颗粒穿透了,虽说没立刻出事,却给后来的防护敲了警钟。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小的颗粒,真能有那么大威力?美国 NASA 算过一笔账,一粒直径 0.5 厘米的铝屑,在轨道速度下撞上来,动能就跟一颗刚出膛的子弹一样。 还有数据说,1 毫克的微流星体,也就是比一粒盐还轻,能直接穿透 3 毫米厚的铝板。 神舟二十号疑似被直径约 2 毫米的碎片击中,这尺寸的颗粒撞上来,力道相当于被大锤砸了一 下,飞船能扛住多少下?想想都揪心。 更麻烦的是,这些小颗粒根本没法全盯住。地面监测网顶多能追踪到 10 厘米以上的碎片,像神舟二十号碰上的 2 毫米级别的,根本看不见、摸不着,就是 “隐形子弹”。 国际空间站自 1999 年运行到现在,已经被迫变轨躲避碎片 30 多次,近年躲得更勤了,说明太空越来越挤。 咱们的天宫实验室每年都能记录到 300 次以上 1 毫米以上颗粒的撞击,这还只是能检测到的。 有人说飞船不是有防护吗?确实,现在飞船都装了类似 “多层铠甲” 的防护,外层用薄铝板,内层用高强度纤维,想把小颗粒撞碎、耗掉它的力道。 但这防护也有极限,顶多能扛住 1 厘米级别的碎片直接撞击,碰上金属材质的小颗粒,或者角度刁钻的撞击,照样可能出问题。 神舟二十号现在要排查的就是热控系统、返回舱烧蚀层这些关键地方,烧蚀层要是有损伤,再入大气层时 2000℃的高温可不是闹着玩的,舱体都可能烧穿。 大家担心航天员,就是因为这种风险太不确定了。你不知道这些小颗粒什么时候来、从哪儿来、撞在哪个部位。2025 年就有颗俄罗斯的小卫星,才 7.5 公斤,被 0.08 克的碎片撞了一下,轨道都变了。 飞船上的关键系统再可靠,也架不住这种 “随机攻击”,万一推进管路被撞漏了,或者通信线路被切断了,返回地球的路就难了。 不过咱们也不用太绝望,航天团队早有准备。神舟二十二号已经在酒泉准备好了,推进剂加好了,逃逸塔也检查完了,真有急事就能应急发射。 天舟九号还提前送了 3 吨应急物资,空间站能支持航天员待 180 天以上,地面搜救队也在沙漠里练着呢。 但即便这样,那种担心还是放不下,毕竟航天员在天上多待一天,就多一分被小颗粒撞击的风险。 说真的,以前总觉得太空事故离咱们远,可看着神舟二十号因为一粒小碎片推迟返回,才明白那些 “不起眼” 的威胁有多可怕。 这不是大家杞人忧天,是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都在提醒咱们,太空里的小颗粒真能掀翻大飞船。现在只盼着地面团队能快点排查完,确认飞船没问题,让航天员们平平安安回到地球,这比啥都重要。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