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所有中国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出了事实。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这番话,源于日俄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北方四岛争端。这些岛屿,二战结束后落入苏联控制,日本始终视之为固有领土,从未在任何正式文件中完全认可二战结局的领土安排。2025年8月,日本外相岩屋毅公开称苏联1945年对日宣战“不正当”,并指责“非法占领”南千岛群岛,这直接触及俄罗斯底线。扎哈罗娃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日本这种立场暴露了其政策中的复仇主义本质,不仅拒绝承认二战后国际秩序,还试图淡化自身侵略责任。她强调,日本是唯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对二战结果持不完整态度的国家,这种态度不仅阻碍日俄和平条约谈判,还为东亚安全埋下隐患。事实证明,日本教科书长期回避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暴行细节,教育体系中历史叙述偏向本土视角,这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诚意始终存疑。中国作为二战主要受害国,自然从中看到镜像,日本的这种历史认知偏差,直接影响中日关系稳定。 扎哈罗娃的指摘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指日本在二战责任上的系统性回避。从战后初期,日本天皇裕仁在1945年8月15日广播中,仅称“战争终结”,避谈“战败”或“投降”,这就为后来的历史争议开了先河。1950年代,日本为与缅甸建交,仅用“深表抱歉”四个字;1965年与韩国建交时,又勉强道歉一次。这些表述远未触及核心,更多是外交权宜之计。到了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起初只说“当年的事给中国添了一点麻烦”,周恩来总理当场坚持要求公报纳入明确歉意条款,最终写入“痛感当年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严重后果”。这笔账,日本付得勉强,也让道歉在日方眼中成了稀缺品。村山富市1995年的谈话,成为日本首相史上罕见的标杆,他承认侵略事实,向中国、韩国等国致以“由衷歉意”,并承诺反省忏悔。这份文件一度被视为日本历史认知的转折点,却也成了绝唱,后续首相多半回避或淡化。 日本首相谈话的演变,清晰展现了其历史态度的反复。2005年,小泉纯一郎的谈话避开道歉焦点,转而强调战后和平秩序贡献,表面中性,实则模糊责任。2015年,安倍晋三更进一步,抛出“日本道歉几十年,中韩原谅了吗?还要道歉到何时?”的疑问,直接将历史问题个人化,质疑其对当代年轻人的相关性。这番言论瞬间拉低中日、日韩关系温度,许多抗战老兵和慰安妇受害者甚至在弥留之际,仍未等到日方正式回应。安倍的立场,强化了日本右翼势力,推动教科书修改和靖国神社参拜常态化。相比之下,新任首相石破茂上台初期,给人低调印象,他公开表示不再亲访靖国神社,这一度让中日民间交流看到曙光。上海与名古屋的友好城市项目仍在推进,学生互访和文化展顺利举行,许多中国人认为,世代更迭或能化解旧怨。但石破茂的实际行动,很快打破这种乐观。 202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石破茂虽未亲临,却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献上“真榊”祭品,附木牌明确署名。这座神社供奉14名二战甲级战犯,象征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暧昧态度。石破茂的举动,与其前任一脉相承,高市早苗等自民党要员同时供奉“玉串料”,内阁成员如小泉进次郎、加藤胜信也现身参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即回应,敦促日方正视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取信亚洲邻国。韩国同样抗议,驻日使馆发布声明,重申神社问题对地区和平的破坏性。石破茂的低调献礼,本意或为平衡国内右翼压力与国际舆论,但结果适得其反,它强化了日本不愿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残余的印象。靖国神社秋季大祭期间,类似供奉成为惯例,2025年10月17日,石破茂再次献祭,却明确表示不亲访,这虽是小幅让步,却难掩本质。日本这种“两面性”处理,不仅让中日民间信任难建,还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给俄罗斯提供了施压口实。 石破茂在2025年10月11日发表的“战后80周年”个人见解,进一步暴露日本历史认知的局限。他继承历届谈话立场,提及日本走向战争的“政治缺失”,强调需通过制度警示避免重蹈覆辙,但全程避开“由衷道歉”措辞,仅泛泛谈及“反省”。日本媒体称此为“石破色彩”,试图以理性分析修复保守派形象,却被中方视为投机之举。相比村山谈话的忏悔深度,石破版本更近安倍的民族叙事,缺乏对受害国具体责任的承认。这份见解虽非内阁决议,却在官方法式中流传,影响力不减。它提醒人们,日本战后80年,历史教育仍停留在表面,教科书淡化侵略章节,政界对神社的暧昧支持,均在延续旧有模式。中国网民一度对比石破与安倍,认为前者更务实,但献祭事件后,讨论迅速冷却。扎哈罗娃的观察,正好点明这种顽疾,日本不完全承认二战结果,不仅是日俄争端的根源,还对中国安全构成隐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