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卢比奥,那可是美国反华阵营里头,叫得最响!以前,他只要一开口,就没有咱们中国的好话,天天在国会里上蹿下跳,今天要制裁这个,明天要封锁那个,好像不把咱们中国整死,他晚上都睡不着觉。那副嘴脸,那股嚣张劲儿,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他口才又好,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把很多美国人都给忽悠瘸了。 马尔科·卢比奥作为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从2010年进入国会后,就把中国当成主要攻击目标。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时,他迅速跟进,推动多项针对中国企业的关税和出口管制措施。那一年,美国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他联手其他议员提出法案,限制中国科技公司进入美国市场。2019年,他发布报告《Made in China 2025与美国产业的未来》,直指中国工业政策扭曲全球竞争,呼吁美国制定对等策略。此后,他主导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通过国会,次年又推动新疆维吾尔人权法案,冻结涉嫌涉疆企业的资产。这些动作层层递进,让华盛顿的反华氛围愈发浓厚。到2020年,他已累计提出超过20项对华议案,涵盖从知识产权到军事出口的全链条,硬生生把中美经贸关系推向冰点。 卢比奥的反华攻势在2021年拜登政府时期继续加码。那年芯片短缺危机下,他联名引入《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旨在限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法案通过后,美国商务部据此对华为等企业实施更严出口禁令。他还走访中西部州,强调中国制造抢占美国就业岗位,推动供应链回流议题。2022年,他针对中国在南海的动作,提出加强美军印太部署的决议案,同时引入法案禁止联邦养老金投资中国股票。2023年,通胀压力下,他又推动《维吾尔种族灭绝问责与制裁法案》,要求对涉嫌强迫劳动的中国企业施加二级制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影响美国国内政策,还波及全球盟友,迫使欧洲国家跟进部分限制。到2024年大选前,他累计发起的反华立法超过30项,涵盖经济、安全和人权领域,彻底巩固了自己在鹰派阵营的地位。 这些年,卢比奥的提案往往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实际瞄准中国经济崛起的核心领域。拿知识产权来说,他多次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列举数据,指责中国企业窃取美国技术,导致本土创新受阻。结果,美国专利局报告显示,2018至2023年间,对华知识产权投诉案激增40%。在军事方面,他推动《台湾政策法案》,要求增加对台军售预算,2023年该法案拨款80亿美元,用于提升台湾防御能力。这不只刺激两岸紧张,还让中美军事摩擦升级。经济层面,他2024年引入三项法案,针对中国电动车和太阳能产品征收反补贴关税,声称保护美国本土产业。这些政策虽短期提振了部分选民支持,但也推高了美国消费者成本,2023年进口关税导致家庭平均多支出1200美元。 进入2025年,卢比奥的角色升级为国务卿提名人选后,他的对华表态出现微妙变化。1月确认听证会上,他强调美国必须减少对华依赖,否则10年内关键物资将全受北京控制。这话虽强硬,却透露出对差距的隐忧。6月,他在智库演讲中指出,中国通过控制供应链威胁全球经济自由,呼吁盟友联合脱钩。但与以往不同,他开始提及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即不以短期利润为导向的战略投入。这与过去几年中国在基建和科技上的积累相呼应,让他的论调多了几分现实考量。 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正是这种长期主义的典型体现。川藏铁路全线长1700多公里,其中桥梁和隧道占比超过50%,总投资超过3600亿元。尽管运营初期难以盈利,但这条线路连接了藏区与内地,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预计将惠及沿线数百万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和物流机会。相比之下,美国的Amtrak铁路系统2023年亏损近7亿美元,全国客运网络老化严重,加州高铁项目规划10余年仍未完工,主要因私营投资者追求高回报率不愿参与,政府补贴也捉襟见肘。 科技领域的较量,更是中美竞争的焦点。华为海思芯片研发历经14年亏损,前期光通信芯片流片成本就达2000多万元,许多项目因市场垄断而闲置。但2023年制裁升级后,这些积累爆发,7纳米芯片悄然成功,Mate 60 Pro手机一经上市即售罄,订单堆积。2025年,华为Ascend AI芯片产量预计不超过20万片,却已融入本土AI生态。美国英特尔在先进制程上落后,2024年市场份额降至60%以下,企业更倾向短期盈利项目,股东季度报告压力让长期研发难以为继。中国通过全产业链投入,填补了禁运空白,而美国依赖盟友如台积电,供应链脆弱性暴露无遗。 中美差距的根源,在于发展理念的差异。中国强调战略安全和民生优先,愿意啃硬骨头,十年二十年不求回报,只为长远布局。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主导一切,不赚钱的项目无人问津,即便关乎国家竞争力也难逃弃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