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泡沫回调?亚洲股市“熔断式暴跌”揭示的真相
11月5日早盘,亚洲金融市场迎来剧烈震荡。日本与韩国股市开盘即跳水,指数全线下挫。韩国KOSPI指数一度暴跌超4%,盘中触发了罕见的“Sidecar”熔断机制,暂停程序化卖单5分钟——上一次触发这一机制,还是在今年4月。与此同时,日经225指数盘中狂泻超1300点,一度跌破50000点关口,跌幅高达2.7%。港股也未能幸免,恒生指数低开近1%,恒生科技指数更下挫近2%。整个亚太市场,被突如其来的“寒气”席卷。
一、科技股暴跌,情绪溢出全场
本轮暴跌的导火索,来自全球科技股的估值泡沫。前一阶段AI、芯片等概念股经历了连续狂飙,市场情绪过热,估值飙至历史高位。而随着美股科技板块前夜集体回调,这股“寒流”很快传导至亚洲。
软银集团股价一度暴跌逾10%,创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三星电子重挫4%,SK海力士下跌超5%,爱德万测试暴跌8%。整个日韩科技板块几乎无一幸免。
美国市场方面,纳斯达克指数大跌超2%,费城半导体指数更是重挫4%。高盛散户偏好指数也同步下挫3.6%,反映出散户资金正在迅速撤离高估值科技股。
二、“空头教父”再现,市场信心受挫
市场的恐慌被进一步放大,因为《大空头》原型人物、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在暴跌前披露,他买入了英伟达与Palantir的看跌期权。这一举动被视为对AI板块泡沫的“宣战”。
与此同时,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的掌门人也不约而同释放警告。高盛CEO苏德巍直言,未来12至24个月内,全球股市可能面临10%至20%的回撤。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Ted Pick则表示,若市场并非由宏观危机驱动,10%到15%的调整反而“健康”。这一系列言论,让投资者情绪雪上加霜。
三、美元走强,压垮科技股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估值因素,美元的强势反弹成为压垮市场的另一关键。11月4日欧洲交易时段,美元指数突破100大关,创三个月新高。由于美联储内部关于降息的分歧加剧,市场开始下调未来降息预期,推动美元持续升值。
美元走强直接冲击高估值的科技股,尤其是对外收入占比高的日韩企业。韩元兑美元跌至4月以来最低水平,日元亦逼近年内低点。日本财务大臣片山皋月表示,将“高度警惕外汇市场波动”。
与此同时,英镑因英国预算压力下挫,澳元也因澳联储维持利率不变而走弱,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避险吸引力”。
四、美国政府停摆,信心体系再受考验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35天,追平史上最长纪录。由于13次表决均未通过拨款法案,民航、食品、医疗等领域出现连锁停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若停摆持续,四季度GDP增长或下降1至2个百分点。
而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中断,使美联储官员对未来政策判断更加分裂。芝加哥联储主席Austan Goolsbee认为“通胀仍高,不急于降息”,而理事Stephen Miran则呼吁“应更快降息”。这种政策混乱,让市场更加无所适从。
五、从狂热到冷却:科技股神话的阶段性终结
短短一周时间,全球科技板块的高估值逻辑被彻底重估。过去两年,AI与芯片题材让投资者“只买未来”,如今市场情绪转向现实:高利率、强美元、利润压力与资金紧张正在重塑风险偏好。
亚洲市场成为这场调整的前哨。正如Global X策略师Billy Leung所说:“投资者不再追逐风险,而是在重新评估仓位。”
结语:
从AI泡沫到美元反弹,从伯里的做空到政府停摆,科技股的集体坠落,像是一记现实的耳光。全球市场重新站在分水岭上——一边是理性回归,一边是流动性退潮。那层浮在估值上的“泡泡”,终于被刺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