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在那边慷慨激昂,说要派兵去乌克兰。结果俄罗斯那个女发言人,叫扎哈罗娃,轻飘

烟雨评社 2025-11-04 11:03:58

马克龙在那边慷慨激昂,说要派兵去乌克兰。结果俄罗斯那个女发言人,叫扎哈罗娃,轻飘飘来了一句:“要不……您还是先派兵去趟卢浮宫吧?保护保护您家里的宝贝,省得再被人顺走了。” 杀人诛心啊 马克龙刚在 26 国线上会议上拍板要派 2000 人外籍军团去乌克兰,扎哈罗娃一句 “先派兵护好卢浮宫吧” 就把这慷慨激昂的场面戳得满是窟窿,这波嘲讽简直精准到了骨子里。 要知道当时马克龙还紧握着英国首相斯塔默的手,字斟句酌强调 “要共同守护欧洲自由秩序”,那神情庄重得仿佛在签署什么历史性文件,可转头就被揭了自家文化安全的短。 这场由英法主导的线上会议,前前后后凑齐了 35 个国家,视频连线里各国代表轮流发言,气氛一度搞得十分热烈,最终有 26 国松口答应在俄乌停火后派 “保障部队”。 马克龙会后特意拉着记者强调,法国的精锐外籍军团已经在乌克兰和波兰边境开展适应性训练,说的时候眼神坚定,还抬手比划了训练的场景,那叫一个郑重其事。 可他绝口没提的是,就在会议召开前一周,法国南部图卢兹一家专注于 19 世纪艺术品的博物馆,刚丢了三件价值不菲的银器,监控只拍到几个模糊的黑影在展柜前晃动,连身形都分辨不清,到现在警方还没找到半点有价值的线索,案子就这么悬着。 更别说卢浮宫去年被曝的安保问题,部分雕塑展柜的锁扣都生了锈,轻轻一拉就能看到明显的缝隙,闭馆清理时工作人员还能在展品玻璃上发现游客留下的指纹残留 —— 这意味着白天参观时,有人能轻易接触到文物。 扎哈罗娃这话可不是随口抬杠,在布鲁塞尔的外交会议上抛出来时,现场瞬间安静了几秒,记者们的录音笔都差点没拿稳,纷纷转头看向法国代表团,只见领头的人眉头一皱,张了张嘴想反驳,可半天愣是没接上话,最后只能假装整理文件来掩饰尴尬。 熟悉扎哈罗娃风格的人都清楚,这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从来不会绕弯子,之前西方记者在发布会上故意刁难人权问题,她当场就翻出俄罗斯救援队在叙利亚废墟里救儿童的照片,一句 “你们只看到想看到的,却忽略这些真实的救援” 就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这次也一样,用大白话戳中了法国的软肋 —— 毕竟法国天天把 “文化大国” 挂嘴边,在国际上办文化展时总强调要守护人类文明遗产,可连自家博物馆的安保都没攥瓷实,确实容易被抓话柄。 更有意思的是,这所谓的 “保障部队” 从一开始就充满分歧。英法牵头组建这个 “志愿者联盟” 其实早在 2025 年 3 月就启动了,当时 30 个成员国聚在布鲁塞尔开会商讨部署计划,可讨论了好几个小时,连部队的具体任务范围都没定下来。 到了 9 月巴黎峰会,德国代表还在会上说 “要等法律框架明确后再决定是否派兵”,波兰总理更是直接在发言中重申 “不会向乌克兰派遣一兵一卒”,态度坚决得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马克龙在会上反复强调 “部队不部署在前线,也不替代乌军作战”,可俄方早就通过外交渠道放话,不管西方打着什么旗号向乌克兰派兵,都是北约直接参战的信号,“绝对不能容忍,会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法国的外籍军团虽说号称精锐,参加过不少国际行动,但国内的安保力量早就捉襟见肘。去年冬天,法国南部郊区的一个小镇博物馆,就因为安保人员请假没人顶替,愣是闭馆了三天,门口贴的通知上写着 “临时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当地居民想去参观都吃了闭门羹。 巴黎卢浮宫的安保人员私下跟媒体透露,他们的巡逻路线半个月都没变过,连休息的时间点都固定,“熟悉情况的人只要观察几天,就能找到巡逻的空隙”。 泽连斯基倒是对 26 国的承诺很欢迎,在视频讲话里说 “感谢国际社会的支持,期待和普京会晤”,可又补充了一句 “不会去莫斯科,希望在中立国见面”。 可他没考虑到,这些承诺能不能兑现还是未知数。美国至今没明确怎么支持这个 “保障部队”,白宫发言人只在记者会上说 “几天内会确定具体支持方案”,却没提任何实质性内容。 欧盟内部除了英法态度积极,多数国家都持保留态度,意大利代表就私下表示 “现在派兵时机不成熟,容易激化矛盾”。 之前 “志愿者联盟” 在伦敦开闭门会,讨论了半天 “部分停火后的部队部署细节”,到最后也没拿出一份具体的行动方案,会议纪要里全是 “有待进一步协商”“需征求成员国意见” 这样的模糊表述。 扎哈罗娃的嘲讽其实藏着更深的意思,毕竟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得先把自家事管好。法国要是真能把博物馆的安保漏洞补上,把失窃案的破案率提上去,让民众相信 “自家的文物是安全的”,再谈派兵海外守护 “欧洲秩序” 也更有底气。 现在马克龙一边在国际上慷慨激昂地说要守护秩序,一边连国内的文化遗产都护不住,难免让人觉得虚浮 —— 就像一个人连自家大门都没锁好,却跑去邻居家说要帮着看家,谁会相信呢?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