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一巴掌,隔着八千公里都听见响声。上周业内还在传“中美握手,安世无事”,结果

士气沉沉 2025-11-03 15:00:24

荷兰这一巴掌,隔着八千公里都听见响声。上周业内还在传“中美握手,安世无事”,结果荷兰反手就断供,把协议当橡皮图章。 说实话,安世中国仓库里国产晶圆堆得比荷兰风车还高,中芯、彩虹的替代片早已流片成功,良率拉到九成以上。真正流血的不是产线,是面子——仿佛有人当众掀桌:我敢掐你脖子,哪怕只是比划。 有人喊“立刻制裁阿斯麦”,也有人劝“把脸伸过去,继续买高端机台”。我只问一句:下一次巴掌落下,你选硬挺还是转身? 安世中国的仓库里,国产晶圆确实堆得满满当当,这可不是吹牛。中芯国际、华虹这些国内大厂在成熟制程上的替代方案,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已经大规模量产的成熟商品。 流片成功,良率爬升到九成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条条稳定运转的产线,是源源不断供应给汽车、家电、物联网行业的芯片。 换句话说,对于维持当下庞大的工业体系运转,荷兰这一巴掌的杀伤力,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它真正打疼的,不是产线,而是那层薄薄的面子,是一种被当众掀了牌桌的羞辱感——我就是要掐你脖子,哪怕只是做个样子给你看,你也得受着。 这种羞辱感,瞬间点燃了国内舆论场。声音很快分裂成两个极端。一边是“硬挺派”,情绪激昂,喊着要立刻反制,制裁阿斯麦(ASML),停止采购一切光刻机,甚至有人翻出阿斯麦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清单,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他们看来,这是彻底摆脱幻想、走向完全自主的“最后推力”,长痛不如短痛。另一边则是“转身派”,显得更为冷静甚至有些“卑微”,他们劝大家冷静,认为高端的EUV光刻机我们暂时造不出来,连先进的DUV也还有差距,现在把关系搞僵,等于自断生路。 他们主张“把脸伸过去,继续买”,至少要保住中低端设备的供应,为国产设备的研发争取更多时间。 这两种声音,看似对立,实则都指向同一个困境:我们到底要什么?如果只是满足于用28纳米及以上的芯片解决99%的工业需求,那我们其实已经差不多做到了,荷兰这一巴掌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剩下的那1%,才是决定未来的胜负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尖端军事装备,这些领域拼的是7纳米、5纳米甚至更先进的制程。 荷兰的断供,精准地打在了这个要害上,它不是要让你饿死,而是要让你在通往未来的赛道上,永远慢人一步。这背后,是“小院高墙”策略的清晰延伸,目标明确,就是锁死你向上攀登的路径。 更复杂的是,所谓的“自主”也并非一个封闭的概念。一台国产光刻机,里面集成了来自全球的顶尖技术,德国的镜头、美国的控制软件、日本的特殊材料,完全的“纯血”设备在当下全球化分工的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这意味着,即便是“硬挺派”所期望的全面自主,也必然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期间依然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而“转身派”的务实,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在对方的规则下亦步亦趋,会不会永远被牵着鼻子走,最终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彻底“空心化”? 所以,问题绕了回来,但比“硬挺还是转身”这个选择题本身,要沉重得多。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摩擦或技术封锁,而是一场关于未来技术主导权的战略博弈。荷兰的巴掌,只是这场漫长博弈中的一个清晰信号。 它告诉我们,幻想已经破灭,未来的路必须自己走。但这条路是选择一条充满荆棘但可能通向山顶的险径,还是选择一条相对平坦但可能永远无法看到顶峰的缓坡? 面对这种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一次巴掌落下的时候,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是赌上一切,不计代价地加速奔跑,还是暂避锋芒,继续在别人的规则里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缝隙? 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你的选择是什么?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1111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