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时,美国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来应对。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是在修路架桥、白花钱,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秋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悄悄落下一枚棋子——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当时不少西方观察家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计划,甚至有人调侃说中国人是不是钱多得没处花。可他们没料到,这步棋背后藏着跨越二十年的全球棋局。 最初几年,“一带一路”确实显得低调。中国工程师们在巴基斯坦的荒漠里勘测路线,在印尼的雨林中规划港口,在肯尼亚的草原上测量铁路。 这些项目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印尼的雅万高铁、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西方媒体当时普遍报道称这些是“亏本买卖”,认为中国在重复上世纪日本和美国的错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基础设施注定血本无归。 但时间给了不同的答案。在斯里兰卡,中国建设的汉班托塔港最初被嘲讽为“建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如今却成为印度洋上重要的航运枢纽;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参与建设的亚吉铁路把内陆国家到港口的运输时间从三天缩短到十二小时;在白俄罗斯,“一带一路”下的中白工业园给这个东欧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制造业机遇。 这些项目像绣花针一样,一针一线地把亚非欧大陆串联起来。 转折发生在2022年。当白宫官员们翻开地图,突然发现从东非海岸到南太平洋岛屿,从中亚腹地到巴尔干半岛,中国的经济走廊已经悄然成型。于是匆忙推出“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在亚太地区构建自己的经济圈。 但这个被华盛顿寄予厚望的框架,始终停留在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层面,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港口、铁路、电站相比,显得抽象而遥远。 十二年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像春雨润物。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参与建设的风力发电站让草原上的牧民们用上了清洁能源;在老挝,中老铁路让这个内陆山国第一次直接联通海洋;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国投资后从濒临破产跃升为地中海第一大港。 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特点:不仅修建基础设施,还培训当地工人,转移技术,建立产业链。印尼雅万高铁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带出了上千名本地技术人才;肯尼亚蒙内铁路运营后,百分之八十的岗位由当地人担任。 当美国意识到需要应对时,“一带一路”已经长成了盘根错节的大树。最让华盛顿意外的是,连意大利这个G7成员国也在2019年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希腊、葡萄牙等美国传统盟友也积极参与其中。 在非洲,除了斯威士兰这个唯一未建交的国家,整个大陆都与中国展开了合作。 如今回顾这盘大棋,其精妙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复制殖民时代的资源掠夺,也不是冷战时期的势力划分。 在安哥拉,中国企业用“资源换项目”模式帮助重建内战摧毁的基础设施;在塞尔维亚,中国投资的钢厂保住了当地五千个工作岗位;在孟加拉,中国建设的帕德玛大桥被当地民众称作“梦想之桥”。这些项目让参与国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已突破一万亿美元,这些钱不像某些西方援助那样附带政治条件,而是聚焦在修路、架桥、建电站这些发展中国家最急需的领域。 这些项目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更关键的是,它们打通了区域经济的任督二脉。东南亚的农产品现在能更快运往欧洲,东非的咖啡豆可以更便宜地出口到亚洲,中亚的油气资源找到了新的出海通道。 现在来看,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虽然声势不小,但始终难以摆脱“应对中国”的标签。而在世界地图上,“一带一路”已经从最初的线条演变成覆盖全球的网络。 从东南亚的产业园区到东欧的物流枢纽,从非洲的电力项目到拉美的数字基建,这条穿越大陆、连接海洋的经济走廊正在重塑世界经贸格局。 这盘下了十二年的棋还在继续。最近中国开始强调“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在新能源、跨境电商等新领域拓展合作。而在华盛顿,政策制定者们仍在争论该如何应对这个他们曾经低估的倡议。 世界格局的变化往往就是这样,当有人还在争论某个倡议的动机时,实干家已经用铁轨、港口和电网把蓝图变成了现实。 如今看着地图上那些连点成线的项目,再回想十二年前的质疑声,不得不让人感叹国际政治有时就像下棋——真正的妙手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看清它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