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山也称凤冠山,是秦头楚尾的陕西丹凤县龙驹古寨的制高点,也是龙驹古寨北侧的防御山寨,古时候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龙驹古寨四周,北有鸡冠山寨,东有红头岭寨,西有古城岭寨,南有寨子沟寨,四个山寨形成了龙驹古寨的四面轮廓,将龙驹古寨防护其中。 龙驹古寨,即今丹凤县城,古称龙龟寨。后因传说刘邦伐秦,产驹于此, 遂有“龙驹寨”之名。 龙驹古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冲,也是军事要地。龙驹古寨北依鸡冠山,南临寨子岭,东有红头岭,西有古城岭,四山环绕,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商志》称龙驹寨为“陕南门户”、“三秦要津”。 作为龙驹古寨北侧的鸡冠山寨,其历史可追索至战国时期,秦孝公因商鞅变法有功,增强了秦国实力,重奖商鞅,封邑于今龙驹寨西五里地的古城。鸡冠山距商鞅封邑的古城五公里,是商鞅陈兵布阵的重地。 当年鸡冠山上建有古寨墙、烽火台、膫望台、点将台。一旦楚国军队攻入龙驹寨,烽火台上的烟火就会冒起,及时为商邑城传递信息。商鞅的军队接到信号,就会迅速派兵拒敌于商城之外。 据考证,古时修建鸡冠山寨的目的:一是该山是龙驹古寨的北部防卫要地,二是便于观察瞭望敌情,三是便于传递信息。 清顺治九年,龙驹古寨重修寨城,“设戍防守,通商惠工”。 旧有“五里长街”,西城门楼在花庙前,门额书“陕南屏障”;东城门楼在大石桥,门额书“三秦要津”;南城门楼在今紫阳宫路南端;北城门楼在今紫阳路与中心街结合部。城墙系夯土修筑,约高7米,厚3.3米,门楼为砖混结构,足见龙驹古寨作为"陕南门户"的重要性。 鸡冠山既为古寨的制高点,自古就有金戈铁马的争斗。有人曾说,风雨将临,伫足锅板山前,偶或听到战马嘶鸣、兵戈相交之声。回顾历史,周昭王、楚怀王、秦始皇、汉高祖、唐代黄巢、宋代商山起义的张海,明代张献忠、李闯王,清代白莲教、太平军、义和团等无不驻足或跃马鸡冠山上山下。 漫步鸡冠山,考察鸡冠山寨的历史,虽然石寨墙、瞭望台、烽火台、点将台历经岁月的风雨,至今已隐匿于时代长河中。但在鸡冠山刀背梁上,路旁依然能够看到一块块巨石,像一道天然屏障,似乎还能看出当年修筑寨墙时留下的石墙根基。 吃喝玩乐在商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