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因为7团团长放松警戒,给了日寇斋藤旅团可乘之机。日寇大军来袭,将7团彻底击

趣史小研究 2025-11-01 02:49:17

一日,因为7团团长放松警戒,给了日寇斋藤旅团可乘之机。日寇大军来袭,将7团彻底击溃,在城中烧杀淫掠。3师师长听闻噩耗,率部对日寇发起猛攻,压制住日寇火力,没想到上峰竟严命“停止开火”。 故事得从1928年的春天说起。那时候,蒋介石的北伐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山东。只要拿下山东,越过济南,兵锋直指北京,北洋政府就得垮台,中国名义上就统一了。 大伙儿都挺高兴,觉得胜利在望。但济南城里,蹲着一个谁也不敢惹的“爹”——日本人。 日本人早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了第六师团赖在济南不走。带头的叫福田彦三郎。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北伐军,你们打你们的,别来惹我。 蒋介石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绕着走。他的首要目标是统一全国,不是跟日本提前开战。所以他给前线部队下了死命令:严守纪律,绝对不许跟日本人发生冲突。 这份命令,层层下达到了先头部队——贺耀组的第40军。而这第40军的第3师,下辖的第7团,就是第一个踩进雷区的。 5月3日,北伐军入城。济南城里老百姓一看自己人的军队来了,那叫一个锣鼓喧天。 问题是,北伐军高兴,日本人不高兴。 尤其是日本第六师团里的第11旅团,旅团长是斋藤,还有那个46联队的联队长斎藤瀏,这帮人早就憋着要搞事了。 就在北伐军入城,全城气氛微妙的时候,标题里说的“放松警戒”发生了。 这个“放松警戒”怎么理解?咱得说句公道话。一方面,第7团团长邓宗汉,可能确实低估了日军的野蛮程度,以为日军会“保持中立”。另一方面,他头上顶着蒋介石“绝不许冲突”的死命令,这手脚是捆死的。你让他怎么“警戒”?难道主动构筑工事对准日军吗?那不就成“挑衅”了吗? 所以,第7团的状态,是一种“既要入城、又不敢设防”的尴尬局面。 就在这种诡异的“和平”下,日军斋藤旅团的士兵开始行动了。 他们先是抢劫了中国商铺,第7团的士兵上去制止。两边一言不合,话不投机,日军当场就开了枪。 斋藤旅团等的就是这个借口。他们根本没想过谈判,福田彦三郎立刻下令,日军全线出动,对北伐军发起了猛攻。 第7团首当其冲。他们本来就是奉命“和平入城”的,压根没准备打一场硬仗。日军的重炮和机枪一响,7团瞬间就被打散了,阵地被突破,全线溃败。 日军冲进城里,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占领军事要地,而是屠杀和淫掠。 最惨绝人寰的,是他们冲进了“山东交涉署”。 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官蔡公时,正在那里准备跟日本人“交涉”。日军冲进去,二话不说,先把卫兵缴械。蔡公时义正辞严,用日语抗议,说这里是外交机构,受国际法保护。 日本人是怎么回答的? 他们残忍地割掉了蔡公时的耳朵和鼻子,挖出了他的眼睛,最后把他和署内17名职员全部枪杀,尸体烧毁。 噩耗传到了第3师师长鲍刚的耳朵里。 自己的士兵被杀,外交官被虐杀,城中百姓在哀嚎。鲍刚和他的第3师官兵们眼睛都红了。 什么“不得冲突”的命令,在血海深仇面前,都成了废纸。 “给老子打!” 第3师的士兵们,还有其他被日军攻击的北伐军部队,自发组织起了反击。他们没有重炮,就在街头巷尾打巷战。他们用集束手榴弹去炸日军的装甲车,用血肉之躯去堵日军的机枪口。 在几个关键的街口,3师的猛攻硬是把日寇的火力给压了回去,夺回了几片阵地。 士兵们刚打出一点血性,刚觉得能给蔡公时和死难同胞报点仇的时候,那个要命的电话来了。 打电话的,是“上峰”——蒋介石。 命令的内容冰冷而绝望:“立即停止开火,全部撤出济南。” 前线的官兵想不通。第3师师长鲍刚也想不通。敌人正在屠城,我们刚占上风,你让我们撤? 在蒋介石的战略大棋盘上,济南,是一个“卒”。他当时的核心利益,是“北伐统一”。 他怕了。他怕斋藤旅团的行动,是日本政府的授意,是想把他拖入一场全面的中日战争。如果开战,北伐必定失败,刚有点统一苗头的中国,会再次四分五裂。 所以,他选择“忍”。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我退了,我服软了,日本人拿到好处,就会收手,就会放他过去。 于是,最屈辱的一幕上演了。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寇在城里继续放火,听着城里的惨叫,然后奉命撤退。 他们绕开了济南城,继续北上了。 蒋介石的战略选择,从“统一全国”这个大局看,似乎“情有可原”。但从人性看,这是彻头彻尾的溃败。 他用外交官的尊严、数千军民的性命,去赌一个“日本人会信守承诺”的虚幻可能。 结果呢? 日军看北伐军撤了,非但没收手,反而更加猖狂。他们占领济南长达一年,把这座古城变成了地狱。 而蒋介石的“忍让”,也只换来了日本人九年后的“七七事变”。 五三惨案,用蔡公时的鲜血告诉了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面对豺狼,妥协和忍让,换不来和平。你越是“停止开火”,它越是得寸进尺。 那道“停止开火”的电令,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深的一道伤疤。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尊严,只能靠自己打出来。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