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50年前还能登月,可如今却“不能”了?说白了,不是不能了,而是当年本就是为冷战硬砸钱,如今谁还想当冤大头去烧钱? 随着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再次推迟,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半个世纪前,用着比现在手机还弱的电脑,美国就能把12个人送上月球,而今天技术如此发达,重返月球却显得困难重重?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苏正处在太空竞赛的白热化阶段,苏联先把人送上太空,美国急着要扳回一局,直接把登月当成了关乎国家脸面的头等大事。 那会儿美国刚从二战里攒下雄厚家底,干脆举全国之力砸钱,阿波罗计划前后花了 250 亿美元,放到今天得有 2500 亿之多。 那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换来了 1969 年阿波罗 11 号的成功,可等 1972 年最后一次登月结束,冷战的紧迫感慢慢降温,没人愿意再为 “面子工程” 持续烧钱,计划自然就停了。 更关键的是,后来美国走了段弯路。八十年代起大力发展航天飞机,本以为能降低成本,结果每次发射就要花 15 亿美元,比用火箭送人贵多了。 这笔巨大的开销挤压了运载火箭技术的研发资金,形成了恶性循环。等到 2011 年航天飞机全部退役,美国甚至连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都没了,得花 8000 万美元一个人的价格找俄罗斯帮忙。这几十年折腾下来,不仅耽误了技术积累,还把 NASA 统筹大型太空项目的能力给削弱了。 这些年美国不是没想过重返月球,小布什时代就搞过 “星座计划”,预计要花 2300 亿,结果奥巴马一上台就因为预算问题砍了项目,之前的投入全打了水漂。 后来特朗普推出 “阿尔忒弥斯计划”,原计划总费用 930 亿,可光是第一次无人发射就花了 41 亿,后续每次发射还得 8 到 10 亿,更别提 200 亿的 “门户” 前哨站和几艘密封舱的花费了。NASA 自己的监察长都直言这项目 “不可持续”。 更现实的是,现在的美国社会早就不买账了。马凯特大学的民调显示,56% 的美国人觉得探月是浪费钱,只有 3% 的人认为太空探索该是国家优先事项。 毕竟大家更关心的是每月多花 500 美元的通胀压力,是全国 43% 坑洼的道路,还有亟待改善的医疗和教育。当年阿波罗登月靠电视直播凝聚起全民热情,现在信息碎片化,太空新闻早被娱乐八卦淹没,再没人愿意为遥远的 “星辰大海” 牺牲眼前的生活质量。 而且现在的太空任务还多了合作的麻烦。阿尔忒弥斯计划拉了日本、加拿大等好几个伙伴,可团队合作比单独行动慢得多,还额外增加了成本。 加上总统换届总爱改太空政策,小布什的计划被奥巴马砍,奥巴马的思路又被特朗普改,政策反复无常,项目自然推进艰难。就像有人说的,50 年前登月像冲刺跑,有明确目标和无限动力;现在更像马拉松,既要算成本,又要顾民意,还得协调各方,自然步履蹒跚。 美国重返月球困难重重,根本原因在于,他再也不是当年的美国了。但现在的美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人才断档严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都让美国,很难再顺利登月了。 信源:光明日报:《重返月球 “美” 梦难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