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发誓制裁中国成笑话,背后一堆闹剧。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援引1952年以

未央秘史 2025-10-31 11:45:27

马克龙发誓制裁中国成笑话,背后一堆闹剧。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援引1952年以来从未启用过的《物资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与知识产权,强行撤换中籍CEO,实质上接管了这家中资全资子公司,而这背后明显有美国“穿透规则”的推动和施压。 可荷兰人显然没摸清自己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安世半导体80%的终端生产能力都在中国东莞基地,全球每10颗车规级功率芯片中就有7颗从这里产出,欧洲86%的龙头企业都依赖其中国基地的供应,小到汽车的发动机、刹车系统,大到航空航天设备,都离不开这些芯片。 接管没过多久,大众汽车就公开警告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濒临停工,宝马、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陷入停滞,沃尔沃和博世更是直接喊话若僵局不解,欧洲工厂只能暂时关闭。 荷兰这才意识到,他们接管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牵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命门”,只能赶紧主动联系中国寻求磋商,连当初志在必得的控制权都开始含糊其辞,毕竟闻泰科技早就说得明白,没有中国的后端产能和客户认可,任何接手的荷兰企业都注定失败。 就在荷兰接管事件的余波还没平息,中国在10月初正式出台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措施,这份公告精准瞄准了提纯技术、核心设备和中重稀土相关产品,要求出口必须获得许可并说明最终用途,这一下直接戳中了欧洲的软肋。 全球稀土原矿中国占比八成多,而精炼加工能力更是接近九成,欧洲九成的稀土磁体都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材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电动车电池、风力涡轮机、战斗机和导弹系统都离不开它。 欧盟内部评估显示,一旦供应受限,欧洲汽车产业成本可能上涨两成,清洁能源转型和国防准备都会受直接影响。 更让欧洲头疼的是,稀土精炼是实打实的技术活,不是有矿就能解决,澳大利亚就算开了重稀土精炼厂,短期内也补不上缺口,有专家直言,就算西方所有盟友联手,想要打破中国的技术垄断至少需要五年,而欧洲本土规划的28个锂矿开采和精炼项目,就算全部顺利落地,到2030年也只能满足一半需求,大部分项目还停留在规划阶段。 马克龙就是在这个节点喊出要对中国搞最严制裁,还声称要启动欧盟“核选项”反胁迫工具法案,可他大概忘了,这个2023年才生效的所谓“贸易火箭筒”,自诞生以来就从没真正动用过,启用需要15个成员国且代表65%人口的“特定多数”同意,而欧盟内部早就不是一条心。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首先就不买账,2025年前8个月,中国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还增长了8.3%,达到1088亿欧元。 汉堡港30%的货物都来自或运往中国,今年一季度对华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1.3%,德国汽车、机械、化工这些传统优势产业,要么依赖中国市场,要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美国加征25%的汽车关税已经让德国对美汽车出口同比下降23.5%,他们根本不可能再愿意为了法国的政治表态,牺牲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德国央行行长都公开表示,中国稀土管制已构成巨大关切,必须尽快寻求对策,这种务实态度和马克龙的强硬喊话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法国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空客作为法国的支柱产业,三成订单都来自中国,这些订单背后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收入,还关联着国内大量就业岗位,而空客的生产制造同样离不开稀土材料,真要是制裁升级导致供应链中断,最先趴窝的就是法国自己的飞机生产线,马克龙的制裁誓言,更像是一场没考虑实际后果的政治表演。 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本身也充满了尴尬,它最初是为了应对美国关税威胁而制定,现在却被拿来针对中国,可连启用的前提都难以满足。 欧洲企业协会的报告已经明确指出,中国的稀土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的正常监管措施,不针对特定国家,且合法贸易仍在正常进行,欧盟想要证明“被胁迫”都缺乏实质证据。 更关键的是,欧洲高科技产业早已和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除了稀土,安世半导体的僵局已经让欧洲工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闻泰科技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14%,汽车业务增速超26%,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总收入的49.29%,近乎半壁江山,这种市场和产能的双重绑定,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割裂的。 荷兰从最初的强硬接管到主动求和,德国的公开降温,欧盟内部的分歧重重,都说明马克龙的制裁呼吁根本没有现实基础。 他大概是误判了欧盟的团结程度,也低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更忘了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胁迫与制裁。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制裁闹剧,最终只会因为脱离实际而草草收场,沦为国际社会的笑谈,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也没法靠着喊口号解决供应链的硬依赖,更没法让盟友陪着自己一起做赔本买卖。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