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主谋——松井石根,在接受最后的审判“绞刑”时,据说整整在绞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30 22:40:09

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主谋——松井石根,在接受最后的审判“绞刑”时,据说整整在绞刑架上挣扎了12分30秒才彻底断气。饶是如此,也实在是太便宜他了,即使千刀万剐,也不足以弥补他在南京犯下的罪恶。 聊起日本战犯,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东条英机。但在南京这座城市心里,最该被千刀万剐的名字,一定是 松井石根。 为啥?因为他就是1937年那场人间地狱的 总导演 和 总指挥。 最后,这个甲级战犯在巢鸭监狱被处以绞刑。根据记录,执行时出了点“意外”,他没能立刻断气, 在绞索上活活挣扎了12分30秒 。 12分半钟,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这个数字,但凡听过南京惨案的人,第一反应恐怕都一样:太便宜他了。别说12分钟,就是12天,也抵不过他在南京犯下罪恶的万分之一。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底层士兵失控的结果。这么想,就太小看松井石根的“主观能动性”了。 他不是被动失控,他是主动策划 。 1937年,淞沪会战打得极其惨烈。打下上海后,日本大本营其实有点犹豫,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但松井石根,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是坚定的“扩大派”。他极力主张,必须一鼓作气打下中国的首都南京。 在他的日记里,他写过一句话,大意是要“谨奉大命”,“举所谓破邪显正之宝剑”。好一个“破邪显正”,话说得冠冕堂皇。 更要命的是他亲自制定的 “攻克南京城纲要” 。这份文件里明确写着,如果遇到抵抗,占领城墙后,各师团要“以一个步兵联队为基干进行扫荡”。 “扫荡”这个词,在日军的语境里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底下的军官,比如那个同样罪恶滔天的谷寿夫,接到这种命令,只会加倍残忍地去执行。 松井石根很清楚他麾下的部队是什么德行,他也清楚“扫荡”会带来什么。他要的,就是用绝对的恐怖彻底击溃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地狱之门,被松井石根亲手打开了。 天道好轮回。1945年,日本战败。9月19日,松井石根作为甲级战犯被捕入狱。 从1946年开始,长达两年多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成了他最后的表演舞台。 面对堆积如山的铁证,松井石根拿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理由: “我生病了。” 他说,在南京城破前后,他正巧生病,所以对城内的暴行“未能阻止”。 这个辩护,堪称是20世纪最无耻的谎言之一。 他真的病到无法视事吗?史料记载,12月17日,日军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松井石根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接受“朝贺” ,那时候他怎么不病了? 全城的血腥味还没散尽,他就在那里庆祝“战功”。 他辩解说自己管不住部下。可笑,他是堂堂的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手握数万大军的生杀大权。他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屠杀停止。 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纵容,甚至是默许。 在法庭上,他时而闭目养神,时而故作镇定,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知情”的、被蒙蔽的老将。 但法官们不是傻子。两年多的审理,证据链条牢不可破。 他的“病”,根本无法成为脱罪的理由。 他的核心罪责被法庭认定为:作为指挥官,对部下的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48年11月12日,最终判决下达:绞刑。 12月23日,午夜。巢鸭监狱,戒备森严。 这位昔日的陆军大将,迎来了他罪恶一生的终点。根据美军的记录,他提出最后的晚餐要求,是一顿日式料理。 晚上11点半,松井石根被从睡梦中叫醒。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同行的东条英机突然提议:“请松井君领着大家喊‘天皇陛下万岁’吧!” 松井石根立刻站定,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直到死前最后一刻,他想的也不是南京那30万冤魂,而是他的天皇。 在7名被处决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是第三个被送上绞刑架的。 也许是命运的嘲弄,行刑并不顺利。按照规定,绞刑应该是瞬间折断颈椎,快速导致死亡。但松井石根没有。 绳索套上,踏板抽离。他开始在半空中剧烈地挣扎、抽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据现场的见证人记录,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 12分30秒 。 12分半钟的窒息和痛苦。 这个数字传开后,很多幸存者和家属都觉得,这太轻了。 他让一座城市变成了屠宰场,让无数平民在几天几夜的极度惊恐和折磨中死去。他所承受的这12分半钟,与南京人民所经历的相比,算得了什么? 更讽刺的是他留给教诲师花山信胜的最后遗言。他说:“如果能使当时的军人们,哪怕多一个人能进行深刻的反省,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就这样往生吧。” 看看这话。他到死,都不认为自己有错。他把自己的死,包装成了一种“劝诫”和“牺牲”。 他从没为南京忏悔过。 12分30秒,只是一个战犯肉体的终结。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对这种毫无悔意的罪恶的警惕,永远不能停止。

0 阅读:11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