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鲁迅在大婚之夜,从洞房跑了出来,一个人在书房通宵看书,留下新娘苦苦等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30 21:40:22

1906年,鲁迅在大婚之夜,从洞房跑了出来,一个人在书房通宵看书,留下新娘苦苦等待。此后的20多年,为了压制生理需求,鲁迅埋头工作,甚至在下雪的冬天,只穿一件薄薄的裤子。 这桩婚事,鲁迅打心底里是拒绝的。他还在日本的时候,就给家里写信,提了两个在当时看来很“出格”的要求:一是让女方放足,二是要进学堂读书。 在清末的绍兴,这就是“离经叛道”。朱家自然是没办。于是,鲁迅的母亲,这位可怜又可敬的旧式家长,用了最无奈的一招:骗。 根据鲁迅的好友孙伏园后来的回忆,鲁迅虽然不情愿,但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婚礼那天,他像个木偶,任人摆布。穿袍褂、戴红缨帽、跪拜……一切都照办了。鲁迅的堂叔周冠五回忆说,那天鲁迅“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重头戏来了——洞房花烛夜。 据周家的后人周光义回忆,那天晚上,鲁迅确实在新房里看书,看得“迟迟才睡”。 而更决绝的在后头:两三天后,鲁迅直接搬出了新房,住到母亲的房间里去了。 这在当时的绍兴,是天大的事!新婚燕尔,丈夫不跟妻子同房,跑去跟妈睡,这等于是在用行动对所有人宣布:这婚,我不认。 还有一个更让人心酸的细节,来自周家的老佣人王鹤照的回忆。他说,新婚第二天早上,鲁迅的脸上,沾着新被子上的靛青染料。 啥意思?他推测,鲁迅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一整夜。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个细节,说当时是夏天,盖什么被子?但不管他哭没哭,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是藏不住的。 这场婚姻,从第一秒钟开始,就不是结合,而是“宣判”。 新婚才第四天,鲁迅就带着二弟周作人,头也不回地又去了日本。 他跑了。 把这个“新娘”,这个“妻子”,留给了老家的母亲。 后来,鲁迅对好友许寿裳说了那句著名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从嫁进周家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活的牌位”,一个鲁迅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 咱说句公道话,朱安做错了什么吗?她什么也没做错。她的“错”,在于她就是那个“旧时代”本身。她裹着小脚,不识字,温顺,认命。她身上具备了旧时代“好媳妇”的所有标准,而这每一个标准,恰恰都是鲁迅要用笔去讨伐的对象。 这才是最绝望的。鲁迅要反抗的“吃人的礼教”,活生生地睡在了他的枕边。 从1906年结婚,到1927年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这中间隔了整整21年。 这21年,鲁迅是怎么过的? 鲁迅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他怎么处理这份“礼物”和自己人性之间的巨大冲突? 他把所有的能量,全都转向了工作。 他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野兽,既然无法冲破婚姻这个“笼子”,他就只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锻造自己的“武器”——笔。 他拼命地翻译、写作、讲课、编杂志。 然后,就是那个“薄裤子”的细节了。 鲁迅在北京任教的时候,生活极其刻板。据很多回忆录记载,他非常“苦行僧”。大冬天,北京零下十几度,雪花纷飞,他常常只穿一件薄薄的夹裤,甚至单裤。 有人说这是他不拘小节,有人说这是他硬骨头。 但今天咱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刻意的“自我压制”? 当身体处在寒冷和轻微的不适中时,人的欲望会降低,精神却会高度集中。这是一种用“体肤之苦”来换取“精神之锐”的法门。 这20年,他不是没有“生理需求”,他是把这种最原始的生命力,连同他对旧世界的愤怒、对朱安的愧疚、对母亲的无奈,一股脑儿地“蒸馏”和“升华”,变成了墨水,喷涌而出。 他写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哪一篇不是在“呐喊”?他是在替中国呐喊,也是在替他自己呐喊。 鲁迅在用“薄裤子”对抗自己,那朱安呢? 朱安更可怜。她被留在了绍兴的周家老宅,守着一个空荡荡的新房,一守就是13年。 她不明白丈夫为什么不理她。她只知道,自己是“周家的人”。 她以为这是一场“长跑”,只要她够顺从、够有耐心,只要她“爬”得够久,总有一天能“爬”到鲁迅的心里去。 可她不知道,她爬的那堵“墙”,在鲁迅心里,早就该被推倒了。 她的努力,她的隐忍,她那套旧时代的“妇德”,在她丈夫眼里,全是错的。 直到许广平的出现。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一个敢爱敢恨、思想独立的新女性。她的出现,才是鲁迅那被压制了20年的情感和欲望的真正“出口”。 当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的消息传来,朱安的“蜗牛壳”碎了。 她知道,她这辈子,都爬不到“墙顶”了。 鲁迅去世后,朱安和鲁迅的母亲由许广平接济生活。 1947年,朱安在孤苦中病逝。她在临终前,说了一句更具“毁灭性”的话。 当时有人去看她,她哭着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看,从“礼物”到“遗物”。 她一辈子,都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被平等对待的“妻子”。她始终是一个“物件”。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