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

史之春 2025-10-30 21:47:04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为啥会有这样的担心呢?其实根子还是在两岸分隔这么多年,彼此的生活环境慢慢有了差异,加上一些信息传递得不那么全面,就容易产生模糊的顾虑。就像咱们邻居家要是有段时间没来往,突然要一起做事,难免会想“他会不会让我改习惯啊”。   台湾那边的朋友,平时接触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不一定完整,有的可能只听说制度不一样,就容易往“生活要大变样”上想。而且台湾这几年生活压力本身就不小,菜价、房租一个劲涨,年轻人还背着沉重的房贷,连生小孩都得精打细算,大家心里本来就绷着根弦,自然会担心统一后连眼下这点安稳日子都保不住。   还有些年轻人从小接触的教育里,两岸的联系被慢慢淡化了,对大陆的了解多是碎片化的,没真正摸清楚咱们的生活到底是啥样,难免会瞎琢磨。   正因为知道大家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担心,大陆才一直强调“生活方式不变”,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明确的说法了,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都能保持原样,家里的房子、手里的财产也都受保护。   最实在的例子就是香港和澳门,回归这么多年,港澳同胞该逛夜市逛夜市,该喝早茶喝早茶,连赛马、股市这些习惯都没变,这不就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活证明嘛。大陆清楚,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踏实,谁也不想突然改变几十年的习惯,所以不管是政策里写的,还是实际做的,都是想告诉台湾同胞:统一是一家人团圆,不是要改大家的日子。   但陈凤馨为啥更相信民间交流呢?这其实说到了心坎上。有时候官方把政策讲得再明白,不如大家面对面坐下来聊聊天、一起做件事来得管用。就像咱们要是对一个人有误会,光听别人说不如自己见一面,一看“哦,原来他跟我想的不一样”。两岸的文化本就是一根藤上的瓜,不管是春节贴春联、中秋吃月饼,还是喜欢的传统戏曲,都是一样的底子。   之前有不少台湾的年轻人来大陆参加文创项目,一起设计传统文化周边,合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对方的想法、审美跟自己这么合得来;还有台湾的阿姨来大陆探亲,发现大陆亲戚也爱追偶像剧、喝珍珠奶茶,跟自己日常没啥两样,回去就跟街坊邻居念叨“大陆生活跟咱们差不多嘛”。这种从小处来的了解,比任何宣传都能打消顾虑。   而且民间交流能让人看到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台湾朋友担心统一后生活变样,说到底是怕“不习惯”:会不会吃不到熟悉的小吃?会不会娱乐方式不一样?但真的多接触就知道,现在两岸往来越来越多,台湾的凤梨酥、大肠包小肠在大陆到处能买到,大陆的短视频、网购平台在台湾也很流行。   之前有台湾的上班族来大陆出差,发现这边的年轻人也一样为了房贷打拼,下班也爱去夜市撸串,周末也会带孩子去公园,这些日常的相似之处,一下子就能拉近心理距离。不像有些片面的说法,只讲差异不讲共性,越听越让人担心。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不管制度怎么不同,过日子的根本需求都是一样的:物价能稳点,工作能安稳点,老人看病方便点,孩子能有前途点。这些事儿,靠两岸互相帮衬才能做得更好。就像台湾的农产品能卖到大陆,农民收入能高些;大陆的科技企业能和台湾合作,年轻人就业机会也能多些。   而这些合作,往往都是从民间一点点开始的,先有生意往来,再有朋友交情,慢慢就明白“一家人办事更方便”,自然就不会再纠结“会不会变样”的问题了。   70%以上的民众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本身就说明两岸的根是连在一起的。那些关于生活方式的担心,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够了解。大陆强调政策上的保障,是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而民间交流呢,就是帮大家把这颗定心丸咽下去,真正尝到“一家人”的甜头。   等哪天两岸的朋友能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一起逛故宫、听昆曲,一起聊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那些不必要的顾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毕竟过日子的本质都一样,团圆从来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一起把日子过得更舒心。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