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粮满仓,农田工程却藏隐患,新机构真能管住“纸上良田”? 山东广饶县的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隆响着,一车一车的玉米拉走,看着热闹,其实靠的是高标准农田这套办法,全国已经建了十亿亩,还差三亿多亩没完成,到二零三零年得达到十三点五亿亩,每多一亩,粮食就能多收一成,这可不是光说数字,是咱们吃饭的根本。 以前有个叫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的部门,2017年成立,管的是地肥不肥、该不该施肥,今年10月10号改名叫农田建设中心,加了工程两个字,名字一变,活儿也跟着变,不光看土,还得盯着修渠、铺路、验收、后期维护,韩俊说,从项目立项到完工管护,每个环节都得抽样检查,过去是技术活,现在是管理活,这变化不小。 政策早就定了,2025年3月中央发文件,说要一平、两通、三提升,重点管黑土地、大平原、有水浇的地,可现实没跟上,去年甘肃庆阳有人造假,图纸上是整整齐齐的良田,底下种的却是果树苗,验收就是走个过场,工程缩水,图纸成了墙上贴的装饰,中国农大的教授说,不是地方不想干,是他们更愿意做看得见的事,比如种树、挂横幅,没人愿意去管埋在土里的水管和田间的小路。 有人想用遥感卫星加AI盯住地有没有照图纸干,可基层报数据还是靠人手填表,漏洞多得是,中央拨了钱,地方配套总跟不上,有些县就拼凑项目混补贴,弄出骗补的农田,验收时总爱听汇报看材料,实地量一量?懒得去,这种面子工程的老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