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

千浅挽星星 2025-10-29 20:42:50

[微风]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潘家在晚清是有名的大家族,潘达于的公公潘祖荫曾考中探花,凭借着官职和财力,收藏了大孟鼎和大克鼎这两件西周时期的珍贵文物。   其中,大孟鼎是左宗棠为报答潘祖荫曾经的解围之恩赠送的;大克鼎则是潘祖荫花重金从商人手里买来的,这两件都是国宝级的文物。   不过,和这份珍贵的收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潘家的后代子嗣非常稀少,潘祖荫和兄弟的儿子们都早早夭折了,就连过继来的孙子——也就是潘达于的丈夫潘承镜,也不幸去世了。   潘达于自己唯一的孩子后来也没能活下来,一个没有继承人的家族却守护着足以招来灾祸的稀世宝物,处境十分危险,而这份原本象征家族荣耀的收藏,很快就变成了“烫手山芋”。   晚清时期,有朝中大臣曾以“借阅”为借口,想强行把宝鼎占为己有,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潘家才侥幸摆脱了这个麻烦。   再后来,有美国人开出了洋楼加大笔钱财的天价,想收买这两尊宝鼎,潘家对内没有后代能支撑家族,对外又有各种人盯着宝物,潘达于守护承诺的每一步都像走在悬崖边上。   面对这样几乎无解的困境,潘达于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果断,她把自己原本的姓氏“丁”改成了“潘”,这个举动相当于宣告,她已经把守护宝鼎的承诺融入了自己的身份,决心以潘家人的身份担起这份责任。   她凭借聪明和能干,把潘家的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凭着坚定的态度,一次次拒绝了那些想觊觎宝鼎的人。   真正严峻的考验从1937年开始,日军侵华的战火蔓延到了苏州,潘达于很清楚,在这样的乱世里,宝鼎一旦被日军发现,肯定会被抢走。   她精心策划了一场藏宝行动,没有选择把宝鼎藏在自家府邸,而是雇佣了可靠的家丁,在乡下一户曾受过潘家恩惠的农户家里偷偷挖掘地窖。   在夜色的掩护下,大孟鼎和大克鼎被装进木箱,深深埋进了地窖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潘达于每个月都给这户农户送一笔钱,稳住对方的心。   做完这些后,她自己只带了少量财物外出避难,正是这个举动,成功迷惑了后来上门搜刮的日军,潘家府邸也因此没有被洗劫。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坚守了数十年的承诺有了新的方向,她意识到,要想让这两件宝物真正“传承下去”,最好的去处不是潘家的某个后人,而是国家。   于是她主动给上海博物馆写了信,表示愿意把家里收藏的这两件宝鼎无偿捐赠给国家,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着潘达于一起挖出尘封多年的宝鼎时,所有人都为宝鼎保存得如此完好而感到震惊。   之后,博物馆按照规定要给潘达于发放奖金,却被她坚决拒绝了,当时的潘家早已不像过去那么富裕,但她守护宝鼎的初心从来都和金钱没有关系,后来,她又陆续把家族收藏的四百多件文物全都捐给了国家。   当年潘祖年嘱托潘达于,原本是希望这两件宝鼎能在潘家内部一代代传承下去,而潘达于用自己的一生把这份嘱托的格局扩大了,从一个家族的私人收藏,变成了整个民族的共同遗产。     参考资料:王晓明,《守护历史的手笔:丁达于与苏州古鼎》

0 阅读:2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