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有个小伙子,包了一个已经没什么鱼的干塘子,买了两千斤黄鳝放进去。他天天就在塘里边直播捞黄鳝,捞上来给大家看看,然后又扔回去。光靠直播打赏,每天就能赚个千八百块。 这小伙子叫王磊,今年27岁,之前在城里的电子厂打工打了五年。每天在流水线上重复同一个动作,工资除去房租、生活费,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去年老家奶奶生病,他请假回来照顾,看着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田地要么荒着,要么靠老人勉强耕种,心里就琢磨着:“与其在城里当螺丝钉,不如回家找点出路。” 他盯着村东头那个干塘子很久了。那塘子早年是村里的公共鱼塘,后来上游水源减少,慢慢变成了季节性干塘,每年只有雨季有水,平时大多时候底朝天,村里人都觉得这地方没用,承包费一年才800块,没人愿意要。王磊却觉得这塘子“有潜力”——面积不算小,四周都是庄稼地,环境干净,而且位置偏,没人打扰,刚好适合做直播。 买两千斤黄鳝花光了他打工攒下的所有积蓄,还跟亲戚借了5000块。村里人知道后,背地里都笑他“脑子进水”。“放两千斤黄鳝进去,不捞出来卖,天天捞了又扔,这不是瞎折腾吗?”“年轻人就是浮躁,想赚钱想疯了,直播哪有那么好做?”他爸妈也急得睡不着,劝他“把黄鳝捞上来卖掉,还能收回点本钱,别到时候血本无归”。 王磊没听劝。他心里早算好了账:两千斤黄鳝要是直接批发卖掉,一斤也就十几块钱,撑死赚两万块,而且卖完就没了;但直播不一样,只要黄鳝在塘里,就能天天播,网友看新鲜、看个乐呵,打赏积少成多,还能长久做下去。他之前在厂里宿舍,每天睡前都刷三农直播,知道现在城里网友就爱看农村的原生态场景,捞鱼摸虾这种接地气的内容,比单纯的带货更吸粉。 刚开始直播那几天,直播间里就几十个人,大多是村里人看热闹。他穿着胶鞋、挽着裤腿,在塘底的泥水里摸索,半天捞不上一条黄鳝,弹幕里有人嘲笑“这技术也敢直播”“是不是黄鳝都跑光了”。王磊不气馁,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给黄鳝投食,确保它们在塘里活跃,然后中午准时开播,一边捞一边跟网友聊天:“大家看,这黄鳝长得多肥,咱们这塘子没污染,水都是从山涧引过来的,养出来的黄鳝肉质肯定好。”“我捞上来给大家看看就放回去,不伤害它们,以后天天给大家直播捞黄鳝,想看的左上角点个关注。” 他还搞了点小互动:让网友猜他下一次能不能捞到超过一斤的黄鳝,猜中的网友截图发评论,他私下发个小红包;有时候还会直播给黄鳝喂食,讲解黄鳝的生活习性,慢慢的,直播间的人气越来越旺,从几十人涨到几百人,再到上千人。有网友觉得他实在,不搞虚假宣传,打赏了跑车;有网友喜欢这种原生态直播,每天准时来蹲守,刷点小礼物;还有同城的网友,特意开车来村里看他捞黄鳝,顺便买走一些村里的土特产。 不到一个月,他的直播间粉丝就破了万,每天的打赏收入稳定在千八百块,好的时候能到两千多。他爸妈看着手机里的收益,终于松了口气,开始主动帮他准备直播设备、给黄鳝投食。之前嘲笑他的村民,也纷纷改变了态度,有人来找他请教怎么开直播,有人想把家里的果园、菜园交给她打理,一起做三农内容。 王磊没忘了乡亲们。他在直播里经常给村里的土特产带货,帮老人卖掉滞销的花生、红薯,还牵头组织了几个村民,一起成立了“农村直播小队”,教大家怎么拍视频、怎么跟网友互动。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有几个也回来了,跟着他一起做直播,有的播挖野菜,有的播摘果子,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少网友还特意来村里旅游,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生意。 有人说王磊是“投机取巧”,没靠正经劳动赚钱,但其实他的成功,藏着实实在在的心思。他知道利用新媒体的风口,把看似没用的干塘子、普通的黄鳝,变成了持续的“流量密码”;他不贪心,不一次性消耗资源,而是走可持续的路线;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机会,变成了带动全村的机会。现在农村不缺资源,缺的是把资源变现的思路和勇气。 难道农村创业就只能靠种地、养殖吗?王磊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子、找对方法,哪怕是一个没人要的干塘子,也能挖出“金矿”。现在国家支持乡村振兴,新媒体给农村带来了太多机会,关键是能不能打破传统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说到底,赚钱的核心从来不是“有多少资源”,而是“会用多少资源”。王磊用一个干塘子、两千斤黄鳝,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还带动了全村发展,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担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