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不再喊“上岸”:从焦虑制造者到理性引路人的蜕变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9 07:42:24

他不讲“上岸”了,真改了。 这话听着像服软,其实更狠。 直播间四万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人手心出汗,有人盯着屏幕等他翻车——结果他坐那儿,瘦了,话少得像被掐住脖子,连笑都绷着。有人偷偷录屏,说他眼神变了,不再是那个喊麦的张雪峰,是个会怕的普通人。 熟悉他的老粉都知道,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往前数三年,他的直播间是什么样?马克笔在白板上写得飞快,字迹叠着字迹,语速快到像按了倍速,“考公考编考研,三条路选一条,不然你毕业就失业!”“别选冷门专业,毕业即失业,闭眼冲计算机、财会!” 那时候的他,是粉丝眼里的“上岸灯塔”,也是争议里的“焦虑制造者”,直播到凌晨三点是常事,累了就灌一口浓茶,喉咙哑了含颗润喉糖,硬生生把“上岸”两个字喊成了自己的标签。 变化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一次直播中途,他突然剧烈咳嗽,咳得弯下腰,手里的马克笔都掉在了地上。弹幕里还在刷“峰哥挺住”“再讲讲面试技巧”,他却摆了摆手,第一次在镜头前说“今天先到这,我有点顶不住了”。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次咳不是简单的嗓子发炎,是长期熬夜、高压工作引发的呼吸道问题,体检报告上一连串的异常指标,让这个总劝别人“拼一把”的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会垮。 更戳他的,是一个粉丝的私信。那孩子刚大二,被他的“上岸论”逼得睡不着觉,放弃了喜欢的历史学专业,硬转去了计算机,结果跟不上课程,挂了三科,甚至有了抑郁倾向。私信里写着“峰哥,我按照你说的做了,可我一点也不快乐,我是不是很没用?” 这条私信他存了很久,后来在一次小范围交流里坦言,看到那句“不快乐”,他心里像被扎了一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帮大家找方向,却忘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挤同一条路,也忘了告诉他们,就算不上岸,好好生活也没什么错。” 现在的他,直播间里再也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口号。有人问“选什么专业好”,他不再直接推荐,而是反问“你喜欢什么?能坚持多久?”;有人焦虑“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他会说“慢慢来,好工作不是急出来的,先把本事练扎实”。他开始分享自己的脆弱,说自己当年考研也迷茫过,说自己现在每天晚上十点前必须睡觉,说“我以前总让大家拼,现在想劝大家,别拿健康换所谓的‘上岸’”。 有人说他变怂了,没了以前的冲劲;也有人说他终于想通了,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种转变不是服软,是真的看懂了“上岸”的真相——所谓上岸,从来不是挤过一座独木桥,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节奏。以前的他,太急于给所有人一个“标准答案”,却忽略了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适合考研深造,有人适合直接就业,有人喜欢稳定的体制内,有人愿意去闯去拼,这些选择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就值得被尊重。 我们总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焦虑里,觉得别人都在“上岸”,自己就必须跟上,不然就是落后。可现实是,那些真正过得好的人,从来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跑,而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一步一步慢慢走。张雪峰的转变,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更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痛点——我们太需要摆脱“上岸焦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他真的彻底放下之前的执念了吗?这种转变能持续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至少现在,他不再贩卖焦虑,而是开始传递理性和温暖,这就已经难能可贵。毕竟,教育的意义不是制造恐慌,而是照亮前路;人生的价值也不是非要“上岸”,而是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活得踏实、快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任我意行

任我意行

1
2025-10-29 08:34

希望雪峰保持斗志,继续前行,讲讲真话!我作为家长,和我刚刚上985大学的儿子,都非常理解你。虽然说专业不是非常理想,但还是要感谢你。儿子的父辈我们三兄弟,三十多年前考的学校和专业都不好,如果听过雪峰的课,人生完全不一样,感叹那个时候没有雪峰老师。谢谢你,雪峰老师!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