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今日价格不太理想,昨天下午,大厂发布限价通告,导致昨晚交易情况不佳。今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8 21:52:00

海南槟榔,今日价格不太理想,昨天下午,大厂发布限价通告,导致昨晚交易情况不佳。今日大部分地区价格在18元左右。昨天还有20元以上。跌幅在2-1.5元左右。 万宁龙滚镇的老王,盯着收购点的价格牌,手里的槟榔果都攥出了汗。他种了30亩槟榔,从开荒、买苗到施肥管理,前前后后砸进去四十多万,熬了五年才等到树木挂果。昨天他还跟老伴盘算,按20元一斤的价格,这批刚采摘的8000斤青果能卖16万,刚好能还上去年借的肥料钱和人工工资。没成想,口味王、五子醉这些头部大厂一纸限价通告,直接把价格压到了18元上下,一夜之间少赚1.6万。“这哪是限价,简直是割种植户的肉!”老王身边,几个村民正围着收购商争执,有人手里还捏着刚打印的成本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农药、灌溉、采摘的开销。 种槟榔从来不是稳赚的买卖。老王给我算过一笔账,一亩地前期开荒、买苗就要花一万多,之后三四年不结果,每年还得投一两千块钱打理。等到第五年挂果,一亩地年产能上千斤,看着收益可观,可遇上价格波动就全白搭。去年台风“摩羯”让文昌不少槟榔园绝收,价格冲到48元一斤,那时大家都跟风扩种,种苗价格炒到25元一株。老王没跟风,可今年还是躲不过限价——大厂说要控制成本、淘汰小加工户,可承担损失的,却是最下游的种植户。 为啥大厂一句话,槟榔价格就应声下跌?核心问题藏在产业链的失衡里。海南种了全国95%的槟榔,却没一家有话语权的深加工企业,定价权全攥在湖南厂商手里。这些大厂一边通过限价锁定原料成本,一边维持终端产品的高价,中间的利润差全被他们赚走。老王记得,去年青果48元一斤时,市面上的槟榔制品没降价;现在青果跌了2元,终端价格照样纹丝不动。更让人无奈的是,种植户根本没议价权,要么按限价卖,要么让果子烂在手里,毕竟槟榔青果保质期短,放不了几天就会变质。 有人说大厂限价是为了行业规范,避免以次充好。可老王们想不通,规范行业为啥要让种植户买单?他们种果时,要遵守环保政策,不能乱砍橡胶林开荒,打药要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甚至连初加工都要进指定的环保工厂。这些成本都算在种植户头上,可价格说跌就跌,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隔壁村的老李,去年高价租了50亩地种槟榔,现在18元一斤的价格,扣除地租和人工,一亩地净利润只剩两千多,要十年才能回本。“早知道这样,还不如种椰子树,至少不用担惊受怕看大厂脸色。” 更让人焦虑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在海南西部已经不批新的槟榔种植手续,而2024年的扩种潮,会让3-5年后新果集中上市,到时候价格可能跌得更狠。加上越南槟榔成本只有海南的三分之一,持续压制本地果价,还有即将落地的《新型槟榔胶果》标准,要求槟榔碱剔除率≥95%,会让更多中小加工户出局,大厂的话语权只会更强。种植户就像风浪里的小船,既扛不住市场的波动,也躲不开政策的调整,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没有定价权的产业,永远没有主动权。海南槟榔带动了230万农民就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却因为缺乏深加工能力,只能“卖原料”,把利润大头让给外地企业。大厂的限价看似是市场行为,本质上是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的结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光靠种植户抱怨没用,得真正把加工环节留在海南,打造本地的深加工品牌,让种植、加工、销售形成闭环。只有这样,种植户的收益才能稳定,这个“富民产业”才能真正走得远。 没有定价权的种植户,难道只能被动承受价格涨跌吗?产业升级的红利,又该如何真正惠及最辛苦的劳动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7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