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飞行员出事故成功跳伞活下来后,部队还会让他再飞吗?就这么说,不是让不让飞,而是求着哄着飞行员接着飞。 飞行员这个职业在中国军队里特别金贵,培养一个成熟的战斗机飞行员得花好几年时间,还得砸不少钱。拿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来说,从空军转过来的曹先建就是典型例子。 他本来在空军飞了十几年,积累了上千小时飞行经验,操作过七种机型,后来转海军想上航母。2016年那次事故前,他已经在陆基模拟训练里反复练着舰技术,部队对他寄予厚望。 结果飞机出问题,他跳伞后多处骨折,部队没责怪他,反而全力救治,让他恢复后继续飞。这不是个例,很多飞行员出事后,只要身体和心理过关,部队都鼓励他们重返岗位。 因为一架飞机丢了还能再造,飞行员的经验丢了就真找不回来了。 部队对飞行员的态度不是简单宽容,而是基于实际考虑。飞行员选拔严,从体检到训练,每一步都卡得死死的。培养成本高,据说一个顶尖飞行员的投入相当于几吨黄金。 事故发生后,部队先查原因,不是为了追究个人责任,而是避免下次再出同样问题。像曹先建那次,飞控系统异常属于机械故障,他处置得当,还获得表彰。 部队安排专业医疗团队,手术用钢板固定骨折部位,康复过程一步步来。心理方面也重视,专家帮忙疏导,确保他不留阴影。 恢复好后,他没几个月就重新考核,通过了舰载机认证,继续执行任务。 不止曹先建,其他案例也类似。海军东海舰队2015年一架飞机训练中失事,两名飞行员跳伞成功,部队迅速救援,没影响他们后续职业。 2025年3月南部战区海军一架战斗机坠毁海南,飞行员跳伞无伤,地面也没损伤,部队组织调查,但重点是安全恢复训练。 2022年,歼7发生事故,飞行员跳伞后部队也优先保障生命安全。国际上有个不成文规矩,就算敌对国飞行员跳伞,也不开火,就是因为飞行员太稀缺。中国军队更注重这点,事故后不轻易放弃任何人。 飞行员事故处理有套标准流程。先是紧急救援,跳伞后直升机或地面队伍尽快接人。医疗评估伤情,轻的休息几天,重的像曹先建那样手术康复。 部队提供资源,北京大医院转诊,专家会诊。心理恢复关键,很多飞行员出事后有创伤后应激,但通过辅导多数能克服。部队文化里,飞行员生命高于装备,飞机贵但可替换,人不行。 培养周期长,从招飞到独飞,得几年实战积累。海军舰载机更难,着舰风险高,部队宁可多投钱,也要留住人才。 拿南海撞机事件来说,王伟跳伞后虽不幸牺牲,但部队全力搜救,体现了重视。另一个张超,2016年歼15训练中故障牺牲,部队追授荣誉,激励其他人。 活下来的飞行员,部队态度一致:恢复好就继续飞。曹先建重伤8个月后归队,证明这机制有效。他后来参与航母编队演练,贡献不小。 部队不光医疗支持,还给生活保障,家属照顾周到,确保飞行员无后顾之忧。 飞行员自己也明白这点,他们责任心强,出事后不自责过度,而是吸取教训。部队鼓励这种精神,事故当成经验财富。奖励机制完善,如果处置避免更大损失,能得一等功或二等功。 曹先建就因挽救努力获表彰。部队求着哄着让他们飞,是因为飞行员是国防核心力量。没了他们,装备再先进也没用。现实中,飞行员流失率低,很多事故后重飞的例子比比皆是。 部队管理人性化,事故后不冷处理,而是暖心支持。心理专家介入早,帮助重建信心。身体康复结合科技,设备先进。曹先建手术两次,钢钉固定,恢复到能飞标准。 部队视飞行员为战略资源,投入回报高。相比国外,中国飞行员培养更注重全面素质,事故率虽有,但处理高效。 飞行员的短缺问题是全球性,而中国军队更珍惜每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