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辞世后,翁帆并未陷入过度的哀伤,而是搬入了清华的教授公寓,她依旧会早早起床去散步,白天扎进论文笔记里,还拉着团队筹备《杨振宁全集》。 每天清晨,翁帆还保持着散步的习惯。沿着熟悉的林荫道慢慢走,这条路她走了好些年。如今只剩自己,脚步依旧从容。偶尔她会停下脚步,望向物理系的方向。 手里总握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杨先生生前常用的物件。书房里堆满了各类文稿和笔记,都是杨振宁留下的学术遗产。翁帆戴着他的老花镜,逐页整理。 有些稿纸已经发黄,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有的记着半夜突发的灵感,边缘还有讨论批注。她不光自己整理,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忙着筹备《杨振宁全集》。 这项工作要核对无数细节,格外繁琐,但她做得格外认真。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去请教清华的物理教授。 翁帆和杨振宁的缘分始于1995年,那时她是汕头大学英语系学生,负责接待来参会的杨振宁夫妇。杨先生和夫人杜致礼都很喜欢这个活泼认真的小姑娘,之后一直有联系。 2003年杜致礼去世,翁帆写了封慰问信,两人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2004年12月,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结婚。54岁的年龄差,让这段婚姻备受关注。 有质疑有不解,但两人始终坦然。杨振宁曾说这会是段美好的罗曼史,翁帆也说他给了自己纯净的世界。 21年的相守里,翁帆悉心照料丈夫,杨先生也以百岁高龄继续投身科研。 现在,她把所有思念都融进了整理遗稿的工作里。这些资料意义非凡,不光有诺奖成果,还有对物理学发展的深刻思考。 每周和父母视频,翁帆只聊家常。父母也很默契,从不说起伤感的话题。这种平淡的相处里,藏着家人最实在的支持。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了杨振宁的缅怀室,连日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有年轻学生,还有从外地专程赶来的仰慕者。 墙上挂满了杨先生的照片,记录着他在清华的点点滴滴。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说,先生是纯粹的科学家,也是坚定的爱国者。 翁帆曾在悼念文章里写道,杨先生走得安详,一生交出了满意答卷。她庆幸能陪伴先生21年,还说杨先生的精神会永远指引后人。 秋日的清华园里,银杏叶渐渐变黄。翁帆散步时偶尔会碰到熟人,大家都关切地问候。她态度平和,既不过分悲伤,也不刻意回避。这种坦然,是对生命最通透的理解。 杨振宁曾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个圆,从起点出发又回到原点。如今翁帆也在画自己的圆:从相遇相知到相守相伴,再到如今的守护传承。 这个圆或许不完美,却足够真实温暖。而她筹备的《杨振宁全集》,终将让这份科学精神流传下去。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翁帆发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