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刘小勇考上大学,准备出发去报到,农村女友红着眼,紧张道:“你,你还会回来吗?”刘小勇握紧她的手,坚定道:“乖,你在家等我,我大学毕业,一定回来娶你。”至此,女友天天在村口等待。 那一年,是中断十年的高考首次恢复。全国570万人涌进考场,最终只录取27万,录取率仅4.8%。刘小勇能考上,整个公社都炸开了锅。 时间倒回1968年,18岁的刘小勇刚到米脂插队。城里来的青年吃不惯粗粮,腊月进山找野味填肚子。 追山鸡时脚下一滑,摔下山坡摔断了右胳膊,恰巧村医王老汉带女儿采药路过。父女俩用树枝固定住他的伤臂,轮流把人抬回土炕。 接下来三个月,王爱娟天天端药熬汤,从没断过。刘小勇养伤时总捧着书看,见王老汉晒草药就凑上前问。 王老汉索性把祖传医书借给他,出诊也带着他。村里人都打趣,说老王捡了个半子。日子过了五年,两人早暗生情愫。王爱娟教刘小勇种地砍柴,他教她认字写名。 亲事就快定了,王老汉却采药时失足坠崖。按规矩要守孝三年,婚事只能搁置。就在这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村里。 刘小勇正给老乡扎针灸,眼神一下子亮了。王爱娟连夜缝了个粗布书包,把攒的粮票全塞进去。她送他去县城考点,回程时脚步都有些飘。 等成绩那阵子,她总对着后山发呆。收到通知书那天,王爱娟帮刘小勇收拾行李。她没多问,只是把洗干净的衬衫叠得方方正正。 临行时,看着他胸前的大红花,眼泪砸在地上。刘小勇握住她粗糙的手,轻轻拍了拍。汽车开动时,他扒着车窗望了又望。那一幕,被村口的老槐树默默记着。 大学四年,刘小勇每月都寄信回来。信里有时画着解剖图,有时提长安街的梧桐。王爱娟把信藏在炕席下,借着月光逐字认。 媒人踏破门槛,她都摇头说“许了人”。村里有人议论,说知青进城就像鸟出笼。她不辩解,只是把信翻得越来越旧。 刘小勇在学校确实忙,常有同学找他讨论功课。母亲从北京来,带他去见教授的女儿。饭局没结束,他起身鞠躬,默默退了场。 毕业分配时,学校想留他当助教。他却提交了去西北的申请,理由写得简短。 那年秋天,他背着行李站在了米脂村口。王爱娟正在地里收高粱,抬头看见白衬衫身影。镰刀“当啷”掉在地上,她快步跑过去。 五年等待,在四目相对时有了答案。三天后,村里摆了酒席,红枣堆满了土炕。婚后第二年,刘小勇调去西安医院。王爱娟在药房找了活,下班就去夜校。 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女儿成了律师。儿子接过教鞭,成了中学老师。刘小勇退休时,医院要返聘,他笑着拒绝了。 如今每年清明,老两口都回米脂扫墓。王爱娟给父亲坟头添土,刘小勇就清理杂草。山风拂过白发,两人的手始终牵着。 有次村里年轻人围上来问秘诀。王爱娟指着当年刘小勇摔落的山坡。她弯腰捡起片落叶,轻轻攥在手里。跨越山海的承诺最难坚守,你觉得最打动人的是哪一幕? 身边有这样信守承诺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知青考上大学,农村女友送别落泪,等待十年终修成正果
